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06,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牵头
中毒
代表
娘子军
肥大
架子
民工
军队
明安
发篇
代偿
行会
助耕
钜子
通过
《國語辭典》:牵头(牽頭)  拼音:qiān tou
1.专门拉拢男女搞不正常关系的牵线人。《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婆子只为图这些不义之财,所以肯做牵头。」
2.大陆地区指多方合作,由一方出面进行联系与组合。
《國語辭典》:中毒  拼音:zhòng dú
1.人或动物由于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导致生理机能障碍或死亡的现象。患者一般会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等症状。
2.思想受到蛊惑,信服邪说谬论。如:「不要随便接受秘密宗教,以免中毒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國語辭典》:代表  拼音:dài biǎo
1.由机关、团体选举出来或受委托及指派以代替众人、团体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2.替代人选。《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今天大帅本来是要自己出来演说的,因为多说了话怕发喘病,所以特委了这胡道台做代表。」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国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國語辭典》:娘子军(娘子軍)  拼音:niáng zǐ jūn
本指唐代平阳公主所组织的军队。平阳公主是高祖第三女、柴绍之妻。高祖将起义兵,公主于鄠县庄所,散发家财,招募山中亡命之人,起兵响应高祖。前后共领军七万,威震关中,当时号称为「娘子军」。见《旧唐书。卷五八。列传。柴绍》。后泛称由女子所组成的队伍。如:「金门女兵是由一批训练有素的娘子军所组成,有现代花木兰的美誉。」
《國語辭典》:肥大  拼音:féi dà
1.肥硕胖大。《礼记。礼器》:「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唐语林。卷三。赏誉》:「天后任人,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取肥大。」
2.宽大。如:「衣袖肥大」、「长袍肥大」。
3.病理学上指组织因细胞体积的增加而变大的情形,这情形并不包括细胞数目的增加。
《國語辭典》:架子  拼音:jià zi
1.用以放置物品或具有支撑作用的器物。《水浒传》第五五回:「即日在于水边竖起架子,安排施放火炮,攻打寨栅。」
2.派头、场面。如:「她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红楼梦》第二回:「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二十载繁华梦》第五回:「到了迎娶那一日,周庸祐本待多花费一些,撑个架子,才得满意。」
3.身材、骨架。如:「衣架子」、「她的架子小,撑不起宽大的衣服。」
4.武术中的招数。《元曲选外编。独角牛。第一折》:「这一个吐架子,先缠住手。」《西游记》第四三回:「这沙僧虚丢了个架子,拖著宝杖就走。」
5.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如:「撰写论文,要先把架子搭起来。」
《漢語大詞典》:架子猪
指断乳后不久至催肥前去势的猪。重量一般在15-45公斤。有的地区叫“壳郎猪”。 周立波 《盖满爹》:“‘你那架子猪也要杀了?’端着碗、站在桌边吃饭的 盖满爹 吃惊地问。” 陈朝璐 《赶场》:“他们要把 小春 预分的几十块钱拿去再买一头架子猪。”
《漢語大詞典》:民工
在政府动员组织下,从事某项工作的民间劳动力。
《國語辭典》:军队(軍隊)  拼音:jūn duì
武装部队的泛称。
《漢語大詞典》:明安
女真 族部落组织和 金 代军事编制名。续文献通考·兵一:“ 太祖 即位之二年,始命以三百户为穆昆,称昆十为明安。”金史作“猛安”。参见“ 猛安 ”。
《漢語大詞典》:猛安
金 代初期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单位。亦用作该基层政权单位的武官名。金史·太祖纪:“﹝ 收国 二年五月﹞詔除 辽 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循吏传序:“ 太祖 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史·兵志:“ 金 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百官志三:“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
《漢語大詞典》:发篇(發篇)
(1).篇章的开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帝曰:‘ 仲尼 言“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 尧 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2).犹行文。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國語辭典》:代偿(代償)  拼音:dài cháng
某个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时,由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补偿它的功能,称为「代偿」。
《國語辭典》:行会(行會)  拼音:háng huì
同业组织。由同行的人共同组织而成,早期多为贸易与工匠团体,其目的在于协调利益冲突、议订行规,以及建立行业的社会正当性。行会又称基尔特,即英文Guild的中文音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行」初现于隋代,指都市中的各种行业与组织;清代以后,主要以「会」、「公所」、「帮」来指称同业组织。参见「基尔特」条。
《漢語大詞典》:助耕
(1).指皇帝行藉田礼时为从耕朝官配备的耕作人员。宋史·礼志五:“羣官一名助耕,并服絳衣、介幘。”
(2).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为抗属、军属耕种田地,叫助耕。这是在供给制度下,对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和烈属的一种照顾措施。全国解放初,对军属、烈属仍然实行。
《國語辭典》:钜子(鉅子)  拼音:jù zǐ
在业界具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如:「商业钜子」、「报业钜子」。
《國語辭典》:通过(通過)  拼音:tōng guò
1.经过、通行。如:「铁轨被洪水冲毁,火车无法通过。」《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名为决水入江,其实县道欲令舟船取径通过,每船纳钱,以充官费。」
2.议案经法定人数表决同意而成立。如:「此案在议会已表决通过。」
3.徵求有关人或机制的同意或核准。如:「通过认證」、「通过人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