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方
(1).谓方正之极。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唐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2).指大地。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 注:“大方,地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3).大道,常道。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4).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 高启 《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5).基本的法则、方法。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 曾巩 《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 抚州 ,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6).犹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 孙诒让 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 毕沅 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7).不俗气;无拘束。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公子 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8).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张俊民 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 鲍廷璽 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 杜少爷 这大方举动的人。’” 赵树理 《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9).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 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原产于 浙 皖 交界之 老竹岭 ,产量甚少。后 安徽 产的茶多用此名。
(11). 汉 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漢語大詞典》:新军(新軍)
(1). 春秋 晋国 军队建制名。国语·晋语七:“使 彘恭子 将新军。”左传·成公十三年:“ 赵旃 将新军。”
(2).新编的军队。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龙武新军深驻輦,芙蓉别殿漫焚香。”《“一·二九”回忆录·回忆民先队》:“一批人随 杨秀峰 同志组织 太行山 师生游击队,还有一些人参加了牺盟会和 山西 新军的工作。”
(3).指 清 朝末年编制训练的新式陆军。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清 廷鉴於甲午之败,认为非整军飭武,不足以图存;乃於 光绪 乙未命 温台处道 袁世凯 督练新军。” 周恩来 《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 孙中山 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
(4).生力军。多喻指朝气蓬勃的新的群体。 郭小川 《把家乡建成天堂》诗:“你们真正是一支精力旺盛的新军。”
《漢語大詞典》:府兵
(1). 魏 晋 至 隋 唐 时军府所属之兵统称府兵。晋书·刘弘传:“ 弘 子 璠 追遵 弘 志,於是墨经率府兵讨 勱 。”参阅 谷霁光 《府兵制度考释》第一章。
(2).一种兵制名称。详“ 府兵制 ”。
《漢語大詞典》:府兵制
起于 西魏 、行于 北周 和 隋 ,兴于 唐 初的一种兵制。 宇文泰 掌握 西魏 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 隋 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 唐 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 唐高宗 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 天宝 八年(公元749年)折冲府( 唐 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参阅新唐书·兵志
《漢語大詞典》:四厢(四廂)
(1).古军队编制名。魏书·太宗纪:“秋七月己巳朔,东巡。置四厢大将。”宋史·职官志六:“军职大者凡八等……次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秩秩有序,若登第然。”宋史·职官志六:“ 淳熙 以后,四厢之职多虚。”
(2).朝会奏乐之地。宋书·礼志四:“謁者引护当拜者入就拜位。四厢乐作。”南齐书·乐志:“右一曲,皇帝当阳,四厢奏。皇帝入变服,四厢并奏前二曲。”隋书·音乐志上:“著 晋 、 宋 史者,皆言 太元 、 元嘉 四年,四厢金石大备。今检乐府,止有黄钟、姑洗、蕤宾、太簇四格而已。六律不具,何谓四厢?”
(3).四周。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瓜:“其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厢高。微雨时,得停水。” 唐 张籍 《学仙》诗:“先生坐中堂,弟子跪四厢。”
(4). 宋 时京城附近的居民管理区。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宋 ﹞ 熙寧 三年五月,詔以京朝官,曾歷通判知县者四人,分治京城四厢,凡民有鬭讼,事轻者得以决遣。”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元祐 四年,知 开封 谢景温 ,请於新城内外左右置二厢,通为四厢。”
《漢語大詞典》:武卫(武衛)
(1).谓以武力藩卫。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汉书·王莽传中:“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
(2).军制名。 汉 末 曹操 为丞相,设武卫营。 魏文帝 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 隋 置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将军。 唐 因 隋 制。 宋 沿其制。 元 初有武卫军,不久改称侍卫亲军。 至元 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质与前不同。 清 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 王莽 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环卫中贵·武卫:“ 后汉 末, 曹公 为丞相,有分营。 魏武帝 置武卫将军。 隋 始分左右。《续事始》曰: 魏 许褚 从 太祖 破 马超 ,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 褚 始也。”
《漢語大詞典》:大队(大隊)
(1).大批军队。 唐 司空图 《华岳庙裴晋公题名》诗:“岳前大队赴 淮西 ,从此中原息皷鼙。”
(2).泛指许多人的队伍。
(3).古军队编制名称。宋史·兵志九:“置阵之法,以结队为先。 李靖 以五十人为一队,每三人自相得者,结为一小队,合三小队为一中队,合五中队为一大队。”现代军队中相当于营或团一级的组织。 杨朔 《铁骑兵》:“十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
(4).队伍编制,由若干中队组成。如:游行队伍由五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下面分成三个中队。
(5).1958年我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等各级组织。生产大队一般以自然村为范围,简称大队。
(6).特指中国少年先锋队基层最高一级组织。
《漢語大詞典》:二广(二廣)
(1). 春秋 楚国 军制名,谓左右二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 杨伯峻 注:“其君之戎谓 楚王 之亲兵戎车也。 楚王 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皆名曰广。”后亦泛指两支部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帝分军为二广,追躡数十里,获 阿保机 之子。”
(2).指 宋 代 广南西路 与 广南东路 。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与 广东省 。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似此显见 曹成 未肯便赴行在,意欲侵犯二 广 。”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胡蔓:“二 广 有草生于山谷间,其名胡蔓草,以急水吞之,即立死。”
《漢語大詞典》:右行
(1). 春秋 晋 国军制名。三行之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将中行, 屠击 将右行, 先蔑 将左行。”
(2).复姓。 春秋 晋 有 右行辛 。见国语·晋语七
文字写法自左至右。法苑珠林卷十五:“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 梵 ,其书右行;次曰 佉卢 ,其书左行;少者 苍頡 ,其书下行。”
《漢語大詞典》:制名(製名)
制品的名目。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墨工制名多蹈袭:“墨工製名多相蹈袭,其偶然耶?亦好事者冀其精艺,追配前人,故以重名之也。”
《漢語大詞典》:定员(定員)
(1).规定的人员编制名额;按照规定能容纳的人数。宋史·职官志九:“﹝客省使﹞旧无定员。” 明 李东阳 《重建首阳书院记》:“人才日盛而籍额有定员。”如:这辆客车的定员是五十五人。
(2).规定人员编制名额。南齐书·崔祖思传:“正乐定员,唯置三百八十八人。”宋史·职官志四:“ 孝帝 即位,詔馆职储养人才,不可定员。”
《漢語大詞典》:三枭(三梟)
(1).古代博戏中的胜采名。 汉 焦赣 《易林·豫之剥》:“野鳶山鹊,奕棋六博。三梟四散,主人胜客。”原注:“六博、三梟,皆古局戏名。”
(2). 北齐 税制名。隋书·食货志:“ 河 清 三年定令……垦租皆依贫富为三梟。其赋税常调,则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上梟输远处,中梟输次远,下梟输当州仓。三年一校焉。”
《漢語大詞典》:明安
女真 族部落组织和 金 代军事编制名。续文献通考·兵一:“ 太祖 即位之二年,始命以三百户为穆昆,称昆十为明安。”金史作“猛安”。参见“ 猛安 ”。
《漢語大詞典》:猛安
金 代初期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单位。亦用作该基层政权单位的武官名。金史·太祖纪:“﹝ 收国 二年五月﹞詔除 辽 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循吏传序:“ 太祖 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史·兵志:“ 金 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百官志三:“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
《漢語大詞典》:永业田(永業田)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 北魏 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 北齐 、 隋 、 唐 沿用此制,但授田多少不等。 唐 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此制名存实亡。 宋 太平兴国 以后,凡人民所垦田即为永业田,不复有亩数的限制。
(2).田制名。也称世业田。 隋 唐 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参阅魏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
(3).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
《漢語大詞典》:总旗(總旗)
(1). 明 代军队编制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明史·兵志二:“天下既定,度要害地係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2). 清 代屯军亦有“百户”、“总旗”等编制名称。清史稿·食货志一:“ 嘉庆 初, 铜仁 、 石峴 苗 地建碉卡,置屯军,每军百名,设百户一,总旗二,每军一名予水田四亩,百户六亩,总旗五亩,皆免租。”
《漢語大詞典》:圈禁
清 刑制名。宗室犯罪,应枷及徒以至军流的,都折以板责,圈禁于空房。枷罪、徒罪为拘禁,军流罪则锁禁。《清会典·宗人府·议罪》:“ 觉罗 因罪应发遣 宁古塔 黑龙江 者,永远圈禁。”清史稿·圣祖纪二:“五月己亥,宗人府奏 平郡王 纳尔都 打死无罪属人,折伤手足,请革爵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