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乐勋(樂勳)
歌颂功业。《全唐诗》卷十三载《大政舞》:“宗庙观德,笙鏞乐勋。封 唐 之兆,成天下君。”
《漢語大詞典》:陶唐歌
《击壤歌》。相传 帝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作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辞内容反映了对没有暴政、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歌颂和向往。 清 徐夔 《苦热》诗:“安得白雨洒秋令,击壤一和 陶唐 歌。”
《漢語大詞典》:棠棣碑
谓兄弟碑。歌颂 唐 贾敦颐 贾敦实 兄弟功德的石碑。旧唐书·良吏传上·贾敦实:“初 敦颐 为 洛州 刺史,百姓共树碑于大市通衢。及 敦实 去职,復刻石颂美,立于兄之碑侧。时人号为‘棠棣碑’。”
《漢語大詞典》:燕然笔(燕然筆)
汉 班固 为 窦宪 作《封燕然山铭》,记其功勋。后以“燕然笔”指歌颂战功的文笔。 唐 羊士谔 《送张郎中副使自南省赴凤翔府幕》诗:“当奋 燕然 笔,铭功向 陇 头。”
《漢語大詞典》:歌悦
谓因喜悦而歌颂。后汉书·刘虞传:“ 虞 初举孝廉,稍迁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鲜卑 、 乌桓 、 夫餘 、 秽貊 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
分類:喜悦歌颂
《漢語大詞典》:膜呗(膜唄)
边膜拜边歌颂佛的功德。新唐书·韩愈传:“ 宪宗 遣使者往 凤翔 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
《漢語大詞典》:论歌(論歌)
论赞歌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天下称诵 周公 ,言其能论歌 文 武 之德,宣 周 邵 之风,达 太王 王季 之思虑,爰及 公刘 ,以尊 后稷 也。”
分類:论赞歌颂
《漢語大詞典》:夹振(夾振)
谓夹舞者振铎。 周 代帝王大祀,表演歌颂 武王 伐 纣 的舞蹈时,令二人振铎夹舞者,象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为节。礼记·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国也。” 郑玄 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鐸以为节也。” 孔颖达 疏:“是两边相夹,天子与大将相对…… 皇侃 云:‘ 武王 伐 紂 之时,王与大将亲自执鐸以夹军众。今作武乐之时,令二人振鐸夹舞者,象 武王 与大将伐 紂 之时矣。’”《孔子家语·辩乐》:“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於中国。”
《漢語大詞典》:裕后光前(裕後光前)
为后人造福,给前辈增光。常用以歌颂人们的不世功勋。 宋 陈抟 《心相编》:“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明 朱鼎《玉镜台记·完聚》:“荷明主褒功尚贤,更裕后光前。”《天雨花》第八回:“文武两途都已足,裕后光前亦可称。”
《國語辭典》:天高听卑(天高聽卑)  拼音:tiān gāo tīng bēi
天帝虽然高高在上,却能听察人间善恶,据以降祸福。语出《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后多用来称颂帝王圣明。《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也作「天高听下」。
《漢語大詞典》:一人有庆(一人有慶)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寧惟永。” 孔 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寧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晋书·乐志上》:“上教如风,下应如卉,一人有庆,羣萌以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诸藩部落、 蒙古 仰瞻圣武,莫不欢欣踊跃,以颂‘一人有庆’也。”
分類:歌颂帝王
《国语辞典》:颂声遍野(颂声遍野)  拼音:sòng shēng biàn yě
形容到处都是歌颂的声音。
《国语辞典》:佛教音乐(佛教音乐)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颂佛德的清净音声或曲调。释迦牟尼时代,出家人对于歌舞的态度颇为谨慎,在他们圆寂后,为了宗教的传教与教团的维持,遂有经典朗诵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为音乐。佛教音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大盛于唐室宫廷,并促成唐代乐舞的高度发展。主要用于讲经仪式、朝暮课诵以及道场忏法,藉以启请十方诸佛菩萨、赞咏圣贤或诵持经典。由于所授渊源不同,故分为南北两体,闽南以较热闹的鼓山调为主,后来并发展为子弟戏;北方则以正统的海潮音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层层相交之感。
《国语辞典》:阿里山之歌  拼音:ā lǐ shān zhī gē
一首台湾民歌。内容歌颂阿里山少年的壮硕与少女的多情、美丽,曲调活泼,旋律优美。
《漢語大詞典》:东平献颂(東平獻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汉 明帝 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 东平 ……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 苍 , 苍 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后因以“东平献颂”为宗室歌颂帝德的典实。《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袞传》:“昔 唐叔 归禾, 东平 献颂,斯皆骨肉赞美,以彰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