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办事(辦事)  拼音:bàn shì
1.做事、料理事务。《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国家承平日久,近来的地方官办事,件件都是虚应故事。」《红楼梦》第五五回:「故二人议定,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
2.上班、任职。如:「你在那里办事?」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张鼎,与你十个免帖,放你十日休假,假满之后,再来办事。」
《國語辭典》:八政  拼音:bā zhèng
古时国家施政的八大领域。具体内容不一:(1)《书经。洪范》称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后世言八政,多指此而言。(2)《礼记。王制》称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3)《逸周书。卷一。常训解》称夫妻、父子、兄弟、君臣。
《國語辭典》:管干(管幹)  拼音:guǎn gàn
当差的仆役。《水浒传》第六一回:「一应里外家私,都在他身上,手下管著四五十个行财管干。」
《國語辭典》:干事(幹事)  拼音:gàn shì
1.单位、部门中基层办事人员的称呼。如:「总干事」、「村里干事」。
2.办事、做事。《水浒传》第二八回:「不要这等儿女像,颠倒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忒不会干事,把话通说杀了。」
3.能干、办事干练。《旧五代史。卷一二九。周书。列传。齐藏珍》:「齐藏珍,少历内职,累迁诸卫将军。前后监押兵师在外,颇称干事,然险诐无行,残忍辩给,无不畏其利口。」《金史。卷五四。选举志四》:「朕以此人干事,尝除监察御史,及为大理司直,未尝言情见一事,由是除长官,欲视其为政,故授是职。」
《國語辭典》:仪制(儀制)  拼音:yí zhì
礼仪制度。《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汉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复立北畤。」《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乡约书不过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仪部(儀部)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漢語大詞典》:冒进(冒進)
(1).才德不称而求仕进。陈书·徐陵传:“冒进求官,谊竞不已。”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吾知挟邪佞以冒进者,亦当胆慄自废,岂俟图鼎然犀而后辨姧妖之诡态哉!” 宋 陈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诸所进用,必考其实,使一时虚名求售者不得冒进。” 清 梅曾亮 《臣事论》:“贱者量其力,而无皇皇於冒进之意。”
(2).冒险行进。朱子语类卷七六:“凡有险阻,只认冒进而无难。”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他们竟敢单刀直入,沿着一条大路冒进。”
(3).超过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可能,工作开始得过早,进行得过快。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要典型试办,不能冒进。” 草明 《乘风破浪》第一章:“听说去年计划冒进,今年哪还能多?”
《國語辭典》:实际(實際)  拼音: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漢語大詞典》:任土
(1).见“ 任土作贡 ”。
(2).随土,凭依土地,谓适应土地的方位、地貌、地形等具体情况。 明 方孝孺 《郑叔度字说》:“任土制邑,建都立国,或画田为井,或树城作屏。”
《國語辭典》:考验(考驗)  拼音:kǎo yàn
考察、试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即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申奏朝廷,引见擢用。」
《國語辭典》:变相(變相)  拼音:biàn xiàng
1.本质没变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变。如:「变相加价」、「变相剥削」。
2.经过变化后,产生的许多不同的相貌、型式。《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又因这感动力所及之处与那本地的应动力相交,生出种种变相,莫可纪述,所以各宗教家的书总不及儒家的易经为最精妙。」
3.将佛经描述的故事,图绘成画,以便传播佛法。变相曾流行于古印度及中国六朝、隋、唐之际。《五灯会元。卷一。弘忍大满禅师》:「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国语辞典》:计画(计画)  拼音:jì huà
1.事先拟订的具体方案或办法。《汉书。卷四○。陈平传》:「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若计画不从,真可引领而去矣。」
2.事先策划。如:「这场地要如何布置,请你计画一下。」也作「计划」。
《國語辭典》:要求  拼音:yāo qiú
1.请求、索求、察求。《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句下唐。孔颖达。正义:「人年百岁,不复知衣服饮食寒暖气味,故人子用心要求亲之意,而尽养道也。」《红楼梦》第一三回:「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
2.所提出的祈求或条件。如:「这是个无理的要求,你千万不要答应他!」
《國語辭典》:实体(實體)  拼音:shí tǐ
1.实际存在的物体,统称为「实体」。
2.哲学上指事物中必然存在的本质,无此本质,其事物即不能成立。
3.有实际内容的事物整体。如:「经济实体」、「教育实体」、「政治实体」。
《漢語大詞典》:下古
近古。所指的具体时代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伏羲 为上古, 文王 为中古, 孔子 为下古。”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唐 孔颖达 疏:“ 伏羲 为上古, 神农 为中古,五帝为下古。”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五:“大抵自 羲 、 农 至 尧 、 舜 为上古, 三代 之世为中古,自 战国 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