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见实(見實)
犹现实。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众心乃奋” 元 胡三省 注:“ 赵廷隐 以其所经见实利害告之,夫安得而不奋!”
分類:现实
《漢語大詞典》:现事(現事)
犹现实。 康有为 《请裁撤厘金片》:“民之所出者十,国之所得者一,岂国家爱民理财之意哉!然现事又已如此矣。”
分類:现实
《漢語大詞典》:风尘(風塵)
(1).被风扬起的尘土。 汉 焦赣 《易林·坎之咸》:“风尘暝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復反其室。”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远望 终南山 ,黑黝黝的。近看 渭河平原 ,苍苍茫茫,风尘弥漫。”
(2).比喻战乱;戎事。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復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唐 李端 《代村中老人答》诗:“ 京洛 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王闿运 《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 风尘之警 ”。
(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晋 郭璞 《游仙诗》:“高蹈风尘外,长揖谢 夷 齐 。” 唐 皇甫冉 《送朱逸人》诗:“虽在风尘里, 陶潜 身自閒。” 清 王源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躑躅风尘中。”
(4).宦途,官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宋 沈遘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明 唐顺之 《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诗:“ 松江 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
(5).尘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唐 戴叔伦 《赠殷亮》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6).谓行旅辛苦劳顿。艺文类聚卷三二引 汉 秦嘉 《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唐 方干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诗:“风尘辞帝里,舟檝到家林。”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7).高风清尘。比喻品格清正崇高。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刘良 注:“言髣髴闻其高风清尘,故此用垂颂声也。” 唐 刘得仁 《哭翰林丁侍郎》诗:“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
(8).流言蜚语。宋书·范晔传:“以臣昔蒙 义康 接盼,又去岁羣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宋书·刘景素传:“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鉤,张一作百,行坐欬嚏,皆生风尘。”南齐书·谢朓传:“遂復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詆贬朝政,疑閒亲贤。”参见“ 风尘之言 ”。
(9).指妓女。 唐 李商隐 《杂纂》:“难容:僧道对风尘笑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娟娘 纵体入怀,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捨念此苦海人!’”
(10).风月场。指以色相谋生的场所。 前蜀 王衍 《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遇一妓,本良家子,失身于风尘,才色俱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招亮 有一亲妹 阎越英 ,见为娼妓。但求 越英 脱离风尘,早得从良。”《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见一妓女某人,本係良家,甚为可悯,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警
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鋭,当矢石,启前行。”新唐书·马周传:“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
分類:兵乱警报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言(風塵之言)
指流言蜚语。晋书·刘聪载记:“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魏书·王慧龙传:“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譖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分類:流言蜚语
《漢語大詞典》:遐想
(1).悠远地想象或思索。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盘桓,俟时而动,遐想 管 乐 ,远明风流。” 唐 元稹 《元泉道中作》诗:“遐想云外寺,峯峦眇相望。” 沙汀 《困兽记》二八:“正如一个凄凉美丽的梦境一样,好是好的,既然是梦醒了,你就只能闭目遐想而已。”
(2).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会值秋夜,银河高耿,徘徊花阴,颇存遐想。” 许杰 《看木头戏记》:“脑子里的遐想,有时也就想得古怪。”
《漢語大詞典》:文学(文學)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四科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风埃(風埃)
(1).被风吹起的尘土。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车马不畏远,风埃不畏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笼饼蒸饼之属,食必去皮,皆为北地风埃设。”
(2).指世俗,纷乱的现实社会。晋书·列女传论:“驰騖风埃,脱落名教,頽纵忘反,於兹为极。”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释 惠远 之高居,风埃遂隔。” 宋 司马光 《君贶环溪》诗:“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3).指仕宦。南齐书·王僧虔张绪传赞:“ 思曼 廉静,自絶风埃。” 宋 陆游 《泛富春江》诗:“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4).指危乱,战乱。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5).犹风尘。指娼家生活。 金 元好问 《洧川行》:“无端嫁作荡子妇,流落弃掷风埃中。”
《漢語大詞典》:玩世
(1).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依违朝隐,乐玩其身於一世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清汶老龙珠丹》:“先生不作金椎袖,玩世徜徉隐屠酒。”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的玩世,在有些事情上,也许太随便些。”参见“ 玩世不恭 ”。
(2).游乐于人间。 明 唐寅 《荷花仙子》诗:“不教轻踏莲花去,谁识仙娥玩世来。”
《漢語大詞典》:玩世不恭
对现实社会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颠道人:“予乡 殷 生 文屏 , 毕司农 之妹夫也,为人玩世不恭。”《孽海花》第七回:“与其被人出首,见快仇家,何如老老实实,自行检举,倒还落个玩世不恭,不失名士的体统。”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至少我在 北京 见着他是如此。”
《漢語大詞典》:诗史(詩史)
(1).前人的诗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至於先士茂製,讽高歷赏,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荆 零雨之章, 正长 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疏》:“今经典远被,诗史北流, 冯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杜 ( 杜甫 )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跡。 杜 逢 禄山 之难,流离 陇 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 王弘祚 ﹞为户部尚书时,尝属余选 张含 《禺山集》。余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称诗史。”
(3).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
(4).诗歌的发展历史。《羊城晚报》1984.9.5:“翻开 华夏 诗史,即可看到,每当历史处于重大转折的关头,都有一批‘以诗魂壮国魂’的呕心沥血之作问世。”
《漢語大詞典》:住世
谓身居现实世界。与“出世”相对。 明 袁宏道 《〈往有误传龙君御死者,作诗哭之〉诗附〈哭诗〉》之一:“住世灯前影,居官浪里身。”《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做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 逸云 ……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 逸云 。”
分類:现实世界
《漢語大詞典》:形象
亦作“ 形像 ”。
(1).指具体事物。吕氏春秋·顺说:“善説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
(2).指肖像。东观汉记·高彪传:“画 彪 形象,以劝学者。” 宋 陆游 《驾礼部曾侍郎启》:“纪话言於竹帛,肖形像於丹青,垂之无穷。”
(3).塑像,偶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繫刹柱,屏除形象,舖设牀坐,於堂上接宾。”
(4).象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 汉 蔡茂 字 子礼 , 河内 怀 人也。初在 广汉 ,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 茂 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以问主簿 郭贺 , 贺 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
(5).形状;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红楼梦第五三回:“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6).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7).谓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 张贤亮 《灵与肉》三:“这些毫无文采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工作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亦作“冲突”。 猛冲。清平山堂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 匈奴 ﹞长驱番兵,奋力冲突。”
(1).冲袭;突击。指近战。后汉书·刘虞传:“ 瓚 乃简募鋭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衝突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操 与 马超 隔 渭水 ,每渡 渭 ,輒为 超 骑所衝突。” 宋 叶适 《开禧二年上宁宗皇帝第二札子》:“臣伏覩 建炎 、 绍兴 渡 江 之后,非不欲固守两 淮 、 襄 、 汉 ,而虏人衝突无常,势不暇及。” 刘揆一 《黄花岗之役·黄兴传记》:“战至距离相去二百米达时,敢死队伏而不动;及 清 军追至一百米达,乃奋起衝突, 清 军死至三千餘人。”
(2).水流冲击堤岸;亦谓水流奔突。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景色》诗:“为问 西州 罗刹 岸,涛头衝突近何如?” 宋 苏轼 《晁错论》:“昔 禹 之治水,凿 龙门 ,决 大河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衝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所,是以得至於成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桥下水涌流两崖石间,衝突甚急,南来大溪所不及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咸水衝突而起,如 济南 之 趵突泉 然。”
(3).直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骂胥诗对:“郡有胥魁,其性刚悍,素为郡人所恶。偶以年劳出职,既府谢而出,跃马还家,道逢道人,衝突而过。”《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宣王 在玉輦之上,打个眼瞇,忽见远远一辆小车,当面衝突而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绩:“官船钉疏板薄,不能衝突波涛。”
(4).碰撞;冲撞。魏书·刘洁传:“此等习俗,放散日久,有似园中之鹿,急则衝突,缓之则定。”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世途昏险,拟步如漆,左低右昂,鬭冒衝突。”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隔膜》:“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
(5).指冒犯。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司马貌 ﹞八岁纵笔成文,本郡举他应神童,起送至京,因出言不逊,衝突了试官,打落下去。”
(6).争执;争斗。 胡适 《在上海》:“我在 西一斋 做了班长,不免有时和学校办事人冲突。” 老舍 《月牙儿》:“看她那个样儿,她不想跟我吵闹,我更没预备着跟她冲突。”
(7).犹矛盾。 瞿秋白 《海上述林》卷上:“他们要求文学之中对于这种斗争的描写,要能够发露真正的社会动力和历史的阶级冲突。” 赵树理 《表明态度》:“近几天村里会议过多,因为时间冲突,武装会议还没有召开。”
(8).文艺理论术语。指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利益等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斗争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既包括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又包括特定环境下人物自身的冲突。冲突是作品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9).心理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有内部需要与外部限制的冲突,外部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内部需要之间的冲突等。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漢語大詞典》:艺术(藝術)
亦作“蓺术”。
(1).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 李贤 注:“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 后汉 为方术, 魏 为方伎, 晋 艺术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 庾肩吾 少事 陶先生 ,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
(2).特指经术。 清 方苞 《答申谦居书》:“艺术莫难於古文,自 周 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也。”
(3).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清 吴敏树 《与筱岑论文派书》:“文章艺术之有流派,此风气大略之云尔,其间实不必皆相师效。”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4).比喻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毛泽东 《〈共产党人〉发刊词》:“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 严莉 把管理弟妹们的艺术运用到总机班长的职务上来了。”
(5).谓形象独特优美,内容丰富多采。 丁玲 《韦护》第二章:“她当面诽议 浮生 他们的生活太单调,太不艺术。”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这字写得艺术极了。”
《漢語大詞典》:圆梦(圓夢)
(1).解说梦中事,从而附会、预测人事的吉凶。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黄幡绰:“ 黄幡绰 在贼中,与大逆(指 安禄山 )圆梦。”《水浒传》第六五回:“﹝ 宋江 ﹞被 晁盖 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便叫小校请军师圆梦。”参见“ 占梦 ”。
(2).谓把梦想变为现实。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的结局:“秋收后, 宝娃子 对他妈说,旁的什么都不忙,先给他爹缝全套新棉衣,给老人‘圆梦’要紧!”
《漢語大詞典》:占梦(占夢)
(1).圆梦。卜度梦的吉凶。《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郑玄 笺:“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不尚道德而信徵祥之甚。”晋书·艺术传·索紞:“﹝ 索紞 ﹞惟以占梦为悔吝,乃不逆问者。”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一个作家的生活……都是他的梦的材料;非有十分的研究不能做占梦的兆人。”
(2).指以圆梦为职的人。周礼·春官·占梦:“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 梦白虎啮其左驂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
《漢語大詞典》:悲剧(悲劇)
(1).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 《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漢語大詞典》:裈虱(褌虱)
三国 魏 阮籍 生活於 魏 晋 易代之际,不满现实,常著诗文以讥刺和抨击虚伪的礼教制度。其所作《大人先生传》云:“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蝨之处褌中乎!”见晋书·阮籍传。后遂以“褌虱”比喻虚伪、迂腐、守礼求荣的“正人君子”。 金 元好问 《放言》诗:“井蛙奚足论,褌虱良足羞。”
分類:不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