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东西(東西)
(1).方位名。东方与西方;东边与西边。墨子·节用中:“古者 尧 治天下,南抚 交阯 ,北降 幽都 ,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看椅上坐。 钱青 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 叶圣陶 《黄山三天》:“ 文殊院 前边的 文殊台 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着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
(2).从东到西。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北齐书·文宣帝纪:“先是,自 西河 总秦戍 筑长城东至於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餘里。”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一章:“举全地经纬分为百度,赤道之北五十度,赤道之南五十度,东西百度,共一万度。”
(3).近旁,旁侧。 唐 薛涛 《十离诗·马离厩》:“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 宋 欧阳修 《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诗:“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二:“同荷阴阳受埏埴, 金 张 只在岸东西。”
(4).犹四方。 汉 焦赣 《易林·讼之未济》:“避患东西,反入祸门。” 唐 杜甫 《无家别》诗:“我里百餘家,世乱各东西。” 宋 晁补之 《鱼沟怀家》诗:“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笥书囊偶自賫。”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人生游跡过如扫,鸿爪一瞥飞东西。”
(5).指七、八十岁。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 嶷 谓上曰:‘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上曰:‘百年復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於事亦济。’”按, 东晋 南朝 时钱陌不足,以西钱七十、东钱八十为百,故 齐武帝 以为百岁难期,遂借东西钱短陌之数为喻,犹言寿如东钱之八十、西钱之七十于事亦济。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
(6).物产于四方,约言称之为东西。古代亦以指产业。 宋 王溥 唐会要·逃户:“ 大中 二年制:‘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
(7).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明 朱有燉 《豹子和尚自还俗》:“我又无甚希奇物,我又无甚好东西,他偷我箇甚的?”红楼梦第三五回:“ 凤姐 笑道:‘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做;今儿 寳兄弟 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 沙汀 《闯关》一:“感情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
(8).特指人或动物(含爱、憎感情)。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但犯着吃黄虀者,不是好东西。”红楼梦第一○三回:“ 王夫人 哼道:‘糊涂东西!有紧要的事,你到底説呀!’” 老舍 《二马》第三段一:“看那个老东西的脸,老像叫人给打肿了似的!” 贺敬之 《放声歌唱》诗:“天呵!叫我怎么养活呵--这个可怜的小东西?”如:她养的几只小东西真可爱。
《漢語大詞典》:有数(有數)
(1).有差别;有等差。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汉书·文帝纪:“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2).有技艺。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陆德明 释文:“数,术也。”
(3).指具体的表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穷于有数,追于无形。”
(4).有气数,有因缘。旧谓命中注定。 唐 白居易 《村中留李三固言宿》诗:“如我与君心,相知应有数。”
(5).谓数量不多或极难得。 唐 白居易 《论孟元阳状》:“况 元阳 功效忠勤,天下有数;今以无能者一例除改,无所旌别;臣恐今日已后,无以劝人。”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汪中》:“君往謁时,为述 扬州 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餘言,博徵载籍,贯串史事,天地间有数之文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文达 硕学鸿才,固为本朝有数人物。” 郭沫若 《今昔集·关于“接受文学遗产”》:“ 庄子 固然是 中国 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 中国 有数的文艺家。”
(6).谓不止一端;不止一个。礼记·表记:“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陆德明 释文:“数,所住反。” 陈澔 集说:“仁有数,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孔子家语·五仪》:“缅然长思,出於四门。周章远望,覩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 王肃 注:“言亡国故墟,非但一。”
(7).犹言有限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如今朝廷昏溺,正正经经纳钱,就是得了官,也只有数。不能够十分大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员外老年之人,他也周庇得你有数。”
(8).谓了解情况,心中有底。 老舍 《骆驼祥子》四:“ 刘老头子 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 丁玲 《杜晚香·作媳妇》:“ 晚香 不多说话,看着周围的事物,听着家人的议论,心里有数。”
《漢語大詞典》:河南
(1).指 黄河 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 成周 以来, 河 南之都,惟 长安 、 洛阳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十五国中, 周南 、 召南 、 王 、 檜 、 陈 、 郑 在 河 南。”
(2). 秦 汉 时代称今 河套 以南地区。史记·蒙恬列传:“ 秦 已并天下,乃使 蒙恬 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河 南。” 张守节 正义:“谓 灵 胜 等州。”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 汉 保 河 南地,胡清塞北尘。”
(3).省名,别称 豫 。省会 郑州市 。
《漢語大詞典》:化身
(1).佛三身之一。指佛、菩萨为化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时变化的种种形象。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读坛经:“近读六祖《坛经》,指説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然尚少一喻,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 清 赵翼 《题袁止所我我周旋图》诗:“佛説有化身,言贵观我。”
(2).借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 元 鲜于枢 《题赵模拓本兰亭后》诗:“《兰亭》化身千百亿, 贞观 赵模 推第一。”《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莫説 老君 已经显出化身,指引你去,便不是仙人,既劳他看脉一回,且又这等神验,也该去谢他。” 清 鹅湖逸士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我非 西子 ,我乃 西子 化身也。” 艾青 《珠贝》诗:“在碧绿的海水里,吸取太阳的精华,你是虹彩的化身,璀璨如一片朝霞。”
(3).指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 王西彦 《鱼鬼》:“他的身体,他的面貌,他的举止和言语,一切都是固执的化身。”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一刹那间我成为祖国的光荣和当代 中国 人民为反法西斯斗争所建立的功绩的化身了。”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
(4).使形体变换。 明 刘基 《猛虎行》:“呜呼!世上茫茫化虎人,秪应化心不化身。” 刘国钧 《月词》诗:“我欲化身云万朵,妨他清洁着污泥。”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漢語大詞典》:趋时(趨時)
亦作“趍时”。
(1).谓努力去适应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於趋时,诚谓今日。” 鲁迅 《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我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谓‘趋时’中的一部分:‘前驱’的意思。”
(2).抓紧时机;及时。史记·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掛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又谚曰:‘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也。夏至后者,匪唯浅短,皮亦轻薄。此亦趋时,不可失也。”金史·侯挚传:“臣请尽力规画,劝喻农民趋时耕种。”
(3).迎合潮流;迎合时尚。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体方贞以居直者,虽诱以封国,犹不违情以趋时焉,安肯躐径以取容乎?” 唐 白居易 《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名。” 严复 《救亡决论》:“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
(4).引申指时髦;赶时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説的 继之 也笑了道:‘本来作假是此刻最趋时的事。方才我这里才商量了一起命案的供词。你想命案供词还要造假的,何况别样。’” 孙中山 《五权宪法》:“近来 中国 底学生们,他无论懂不懂,也要讲无政府以为趋时,真是好笑。” 洪深 《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还有一点,可以无须乎多声明的,就是《贫民惨剧》《赵阎王》都是我阅历人生,观察人生,受了人生的刺激,直接从人生里滚出来的。不是趋时的作品。(做文字同穿衣裳一样会求时髦。)”
《漢語大詞典》:起行
(1).行走。 宋 苏轼 《西斋》诗:“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老残游记》第四回:“ 老残 住在店内,本该僱车,就往 曹州府 去,因想沿路打听那 玉贤 的政绩,故缓缓起行,以便察访。”
(2).动身;出动。《水浒传》第五八回:“ 宋江 唤 铁面孔目 裴宣 定拨下山人数,分作五军起行。”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一回:“遂调集战舰,即日起行。”
(3).行动,具体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总而言之:这种人坐言则有餘,至於起行,他非但不足,简直的是不行。”
(4).泛指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你看他一般的起行坐立,不过动生厌倦,似乎无甚大病。”
《漢語大詞典》:块然(塊然)
(1).孤独貌;独处貌。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宋 杨万里 《感秋》诗之四:“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2).木然无知貌。庄子·应帝王:“於事无与亲,彫琢復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成玄英 疏:“块然,无情之貌也。” 明 张居正 《葬地论》:“若体魄,块然无知,与土石等耳,虽得吉地,岂能使之通灵乎?” 清 陈确 葬书·与同社书:“而一人之身,荣瘁殊遭,则善恶顿易,虽百其口,何以自明?矧兹块然者,復焉能分解?”
(3).安然。《穀梁传·僖公五年》:“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 杨士勋 疏引 徐邈 曰:“块然,安然也。” 汉 陆贾 新语·至德:“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旧唐书·良吏传下·吕諲:“ 諲 性谨守,勤於吏职,虽同僚追赏,而块然视事,不离案簿。”
(4).形容具体、真切。
(5).犹魁然。形容高大。 清 沈谦 《引声歌》:“形体块然,神明所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是虽块然七尺之躯乎?而其能力之弱,则与未成年者相差无几。”
《漢語大詞典》:实在(實在)
(1).真实,不虚假。朱子语类卷二一:“ 仲恩 问:‘如阴阳舛错,两暘失时,亦可谓之诚乎?’曰:‘只是乖错,不是假底,依旧是实在人。’” 清 李渔 《巧团圆·途分》:“方纔急急忙忙赶他上岸,竟不曾説得真姓真名,与实在的住处,叫他到那里寻访。”沪剧《罗汉钱》第四场:“一来男方岁数不实在,二来双方不曾见过面,谈不上自主婚姻两愿意。”
(2).指真实的情形。《三侠五义》第四一回:“他又想起当初扮化子访得一案实在的兴头,如今何不照旧再走一趟呢?”《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因为他同 青龙 、 黄龙 一个师父传授的,人也不敢不敬重他些,究竟知道他实在的人很少。”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章:“跑回来的观众,到底为好奇的念头支配着,一定要看个实在。”
(3).结实。坚固。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个荆条考篮经了三十餘年的雨打风吹,烟燻火燎,都黑黄黯淡的看不出地儿来了。幸是那老年的东西还实在,那布带子还是当日太太亲自缠的缝的,依然完好。”《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次日早起,再到堤上看看,见那两隻打冰船在河边上,已经冻实在了。”
(4).结实。健壮。 沙汀 《淘金记》十六:“ 龙哥 是个无须的四十多岁的壮汉。可以说是胖子,但他那红褐色的身体,却比任何一个胖子实在。”
(5).诚实,不虚伪。 孙犁 《山地回忆》:“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十五章:“他觉得这年轻的猎人热情,实在。”
(6).具体而切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七:“眼泪感动不了父亲,眼泪不能喂饱了弟弟,她得拿出更实在的来。” 巴金 《随想录·总序》:“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7).踏实;认真。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他还没睡实在,就悠悠忽忽地听见有人吃力地朝火堆跟前爬,而且牙咬得嘣嘣响。” 李準 《春笋》一:“要按大公无私,立正行直,干活又实在来说,俺村青年人这一辈里边就数着他。” 柳杞 《好年胜景》:“别老骂他是冒失鬼,他办事也够实在的啦!”
(8).确实,的确。用作副词。宋书·谢庄传:“下官新岁便三十五,加以疾患如此,当復几时见圣世,就其中煎憹若此,实在可矜。”红楼梦第四九回:“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禺 《雷雨》第二幕:“ 四凤 ,对不起你,我实在不认识他。” 艾青 《年轻的母亲》诗:“这婴儿实在可爱,粉红脸象玫瑰花。”
(9).其实。如:他说他会了,实在并不会。如:他名义上是个大学毕业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
《漢語大詞典》:具体(具體)
(1).见“ 具体而微 ”。
(2).指个别而细微的事情。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儕拔萃之才不用矣;责具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3).谓粗具大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4).不笼统;不抽象。 叶圣陶 《线下·校长》:“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先把这个战斗的具体部署讲一下。”
(5).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 巴金 《等着,盼着》:“我小时候听过杀人灭口的故事,绝没有想到在六七十年以后会看到具体的事例。”
(6).特定的。 毛泽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但各人具体的创作道路却不尽相同。”
《漢語大詞典》:具体而微(具體而微)
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肢股肱也……具体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朱熹 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唐 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臺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江陵书生》:“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等到她生了下来,竟是个具体而微的母亲!”亦省作“ 具体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拟古:“拟古之诗难於尽似, 江文通 杂体三十首,便是 颜渊 具体, 叔敖 復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盖杂剧即传奇具体,但短局未舒耳。”
分類:总体规模
《漢語大詞典》:高庙(高廟)
(1).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具体所指随文而定。(1)指 汉高祖 刘邦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文帝 从 霸陵 上,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 骑,并车擥轡。上曰:‘将军怯邪?’ 盎 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 高庙 、太后何?’”(2)指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年号 乾隆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 杭州 徐文穆 公,本为国朝贤相, 乾隆 九年,引疾去位。 高庙 赐诗,以宠其行云。” 康有为 《将至桂林望诸石峰》诗:“ 倪迂 狮林 少奥诡, 高庙 叹慕力追摹。” 陈迩冬 等注:“ 高庙 指 清高宗 ( 乾隆帝 ,名 弘历 。)”
(2).宗庙。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建武 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庙,建社稷於 洛阳 ,立郊兆于城南。” 李贤 注:“ 光武 都 洛阳 ,乃合 高祖 以下至 平帝 为一庙,藏十一帝主於其中。”
《漢語大詞典》:实际(實際)
(1).佛教语。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 如来 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 晋 王羲之 《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证不可説之实际,解不可説之法门。” 宋 陆游 《周元吉蟠室》诗:“实际正如此,切忌错商量。”
(2).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情况;事实。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虽不知他实际如何,却使俺这赫赫军威也被他虚声所夺。”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六:“她只耽于一些幻想的美梦里,她不愿接触实际。” 邓小平 《设顾问委员会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顾问委员会是个过渡,这个过渡是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这种形式,切合我党的实际。”
(3).真实不虚的;合乎事实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实际的情形并不是这样。”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三:“你到前方去,打在腿上,这才是实际的纪念哩。”如:这种想法不实际;计划订得很实际。
(4).实有的;具体的。 鲁迅 《书信集·致内山嘉吉》:“在 中国 ,版画虽略有实际应用,但所谓创作版画尚无所知。” 老舍 《骆驼祥子》二二:“想过这些,他开始想些实际的:先和 曹先生 支一月的工钱,给她买件棉袍,齐理齐理鞋脚,然后再带她去见 曹太太 。”
(5).实效;实在的利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是贤夫新亡求荐,家中必然设立孝堂,此须在孝堂内设籙行持,方有专功实际。”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我想宰相倒是个虚名,不如吏部反有些实际。”
《漢語大詞典》:变相(變相)
(1).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多用几幅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的情节,是广泛传播教义的佛教通俗艺术。后道教等亦利用此一形式渲染、表述道经及其他内容。《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 卢珍 画《楞伽经》变相及 五相 血脉图,流传供养。”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断碑已失前朝字,画壁犹存变相图。”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变的意思是变原样,依照佛经所说,作成绘画的形状,叫做变相。”
(2).改变原来的模样。 宋 陶谷 清异录·妆饰:“﹝ 莹 ﹞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有细宅眷而不喜 莹 者谤之为胶煤变相。”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其实云之变相,‘千万’二字犹不足以限量之也。” 曹靖华 《飞花集·到赤松林去》:“ 莫斯科 变相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3).谓事物的形式改变而内容或本质未变。 老舍 《四世同堂》七六:“自从他作了局长,他的门外老有一个巡警给他守门。这使他感到了安全,而忽略了那个巡警也许是监视着他的,他的家也就是变相的牢狱。”
《漢語大詞典》:要求
(1).提出具体事项或愿望,希做到或实现。 汉 严忌 《哀时命》:“下垂钓於谿谷兮,上要求於僊者。” 王逸 注:“上则要结僊人,从之受道也。” 宋 苏轼 《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趁著春衫游上苑,要求国手教新音。” 巴金 《寒夜》五:“‘但是我需要你--’他还在要求。”
(2).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如:符合上级的要求。
《漢語大詞典》:形气(形氣)
(1).形和气。形,指具体物象;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汉 贾谊 《鵩鸟赋》:“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夫道非出於形气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间者也。”
(2).指精气、元气。 汉 班固 《幽通赋》:“形气发於根柢兮,柯叶汇而零茂。”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3).指表情和语气。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被问寒战,形气呐吃。”
(4).形貌和气质。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李季兰:“士有百行,女唯四德。 季兰 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 宋 沈辽 《寄题野翁无闷堂》诗:“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瓌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