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降等
(1).古代宾主相见,客人登东阶而上以示谦抑,称“降等”。礼记·曲礼上:“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復就西阶。” 孙希旦 集解:“愚谓客就主人之阶,谓入门而右也。主人固辞,然后客復就西阶,谓转而向左也。主人与客之辞让,皆在门内。”
(2).降低官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公降袭次第:“而考以譒译、马步射,其伎皆优等,然后授以本职,否则递相降等授爵。”参见“ 降阶 ”。
《國語辭典》:降阶(降階)  拼音:jiàng jiē
走下台阶。《文选。班固。东都赋》:「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空,逡巡降阶。」《西游记》第二六回:「镇元子正与唐僧师弟闲叙,闻报,即降阶奉迎。」
《國語辭典》:减等(減等)  拼音:jiǎn děng
减低等级。如:「公务员犯法,重者免职,轻者减等改叙。」
《漢語大詞典》:腰佩
古代系在腰间以别官阶的一种佩件。
分類:腰佩官阶
《漢語大詞典》:名秩
(1).名次。《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綺错鳞比,辛壬癸甲,为之名秩。” 吕延济 注:“秩,次也。言以甲乙为名次也。”
(2).名位官阶。 唐 韩愈 《题张十八所居》诗:“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 宋 曾巩 《母薛氏追封汉国太夫人制》:“盖列於廊庙,名秩既殊;故追荣其亲,命数亦异。”
《漢語大詞典》:功次
指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綰 以戏车为郎,事 文帝 ,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后汉书·韦彪传:“是时陈言多,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 宋 王安石 《屯田员外郎邵君墓志铭》:“年四十,始以进士出佐 镇东军 ,积功次,入尚书为屯田员外郎。”
《漢語大詞典》:叙封(敍封)
封建时代按官吏的官阶和爵位,封其妻、母、祖母、曾祖母。宋史·职官志十:“敍封……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杂五品官至三任与敍封,官当敍封者不復论阶爵。”
《國語辭典》:加官  拼音:jiā guān
1.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2.中国传统戏剧开场或喜庆节日宴会时,必先有一人或多人戴笑容面具,身穿红袍,手持吉祥颂词之条幅,走演一遭,以取好运兆。《儒林外史》第一○回:「戏子上来参了堂,磕头下去,打动锣鼓,跳了一出『加官』,演了一出『张仙送子』。」《文明小史》第五○回:「霎时逃过加官,接著一出俞伯牙操琴。」
3.升官。如:「恪尽职守是本分,是否加官进禄则在其次。」明。邵璨《香囊记》第四二出:「荫子封妻世应稀,加官进爵人争羡。」
《國語辭典》:铜印(銅印)  拼音:tóng yìn
铜铸的印章。汉以后官员所用,清代官印,三品以下用铜制,二品以上用银铸。唐。李颀〈送崔婴赴汉阳〉诗:「才年三十佩铜印,知尔弦歌汉水清。」《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六》:「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
《漢語大詞典》:荣秩(榮秩)
(1).荣耀与官阶。后汉书·陈龟传:“﹝臣﹞过受国恩,荣秩兼优。”
(2).高官。 唐 白居易 《出府归吾庐》诗:“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
《漢語大詞典》:华序(華序)
(1).显要的官阶。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表》:“改中臺之华序,进内阁之清班。” 宋 叶适 《谢除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表》:“逮兹列圣,并焕鸿名;分命诸儒,递升华序。”
(2).美好的时节。 清 黄景仁 《残月》诗:“临兹芳讌空,坐增华序惜。”
《漢語大詞典》:阶序(階序)
(1).台阶与中堂两侧的厢屋。借指殿堂。汉书·诸侯王表序:“﹝ 王莽 ﹞因母后之权,假 伊 周 之称,顓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 颜师古 注:“序谓东西厢。”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 周兴 、 来俊臣 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胜纪……由是破家者已千数, 则天 不下阶序,潜移六合矣。”
(2).专指台阶。镜花缘第八八回:“始命御史进於釦墀,再命太医列於阶序。”
(3).官阶的次序。南齐书·褚渊传:“详校阶序,愧在未优。”
《漢語大詞典》:人位
(1).人的地位。管子·五行:“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2).指官阶、职位。南史·张齐传论:“ 张齐 人位本下,志望易充。” 唐 杨炯 《杜袁州墓志铭》:“厚於天爵,薄于人位。”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轻浮称谓:“未尝卿士大夫……终身常呼人位。”
《漢語大詞典》:上大夫
为 中国 古代的官阶之一。 周 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爵禄旂章,所以异功伐别贤不肖也。故 晋国 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 齐宣王 褒儒尊学, 孟軻 、 淳于髡 之徒受上大夫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漢語大詞典》:加阶(加階)
晋升官阶。魏书·卢同传:“吏部加阶之后,簿不注记,缘此之故,易生侥倖。”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 履霜 曰:‘准令当刑能申理者,加阶而编入史,乃侍御史之美也。’”
《漢語大詞典》:适士(適士)
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 郑玄 注:“适士,上士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清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宋 张载 《正蒙·王禘》:“适士,疑诸侯荐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诸侯所荐仕於天子而受王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适士。适士,对庶士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