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简任(簡任)  拼音:jiǎn rèn
1.选拔任用。《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传》:「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2.我国政府文职官员的官等等级,等级在特任之下,荐任之上。
《漢語大詞典》:过官(過官)
(1).超越官阶。慎子·知忠:“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
(2). 唐 制,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 唐 权德舆 《谢权知门下省过官状》:“臣奉恩命,权知门下省过官者,伏以过官至重,事在黄枢,閲郡吏之否臧,布百职於中外。”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遣吏部尚书 宋璟 於门下过官。” 胡三省 注:“ 唐 制,凡文武职事官六品以下,吏、兵部进拟,必过门下省,量其阶资,校其才用,以审定之;若拟职不当,随其优屈退而量焉,谓之过官。”
《國語辭典》:便衣  拼音:biàn yī
1.平时在家所穿的衣服。相对于官服、制服而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十一点,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著了便衣,带著家人,陆续进来。」《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万帅到签押房换了便衣坐定,一声儿不言语。」也作「便服」。
2.身穿便服执行公务的军人或警察。
《漢語大詞典》:班籍
(1).班簿。宋史·礼志二十:“兵部侍郎於右省班南,与吏部侍郎东西相向立,搢笏,各出班籍置笏上。”
(2).指官位,官阶。 宋 曾巩 《节度加宣徽制》:“矧夫填临塞路,总领兵防,班籍联於辅臣,谋画参於国论,其思勉励,以副眷怀。”
分類:官位官阶
《漢語大詞典》:阶爵(階爵)
官阶爵位。 唐 贾至 《为韦相让豳国公表》:“贪荣冒宠,非臣所图,伏愿俯垂矜悯,捨此阶爵。”
分類:官阶爵位
《漢語大詞典》:品命
官阶,品位。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会取君臣合,寧銓品命殊。” 仇兆鳌 注:“品命殊,位卑也。”新唐书·于志宁传:“品命失序,经纪不立。”
分類:官阶品位
《漢語大詞典》:鼓节(鼓節)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宋史·乐志:“鐲,鉦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辅补都督。”周书·李延孙传:“ 孝昌 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 长寿 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
《漢語大詞典》:进序(進序)
进升官阶。晋书·贺循传:“然无援於朝,久不进序。”
《漢語大詞典》:左轓
车厢左侧的障蔽。 汉 时以朱色涂障蔽来表示官阶,凡俸禄在六百至一千石者皆以朱涂左轓。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车耳反出,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二千石双朱,其次乃偏其左。”
《漢語大詞典》:官照
户部发给官员的执照,上面载明姓名、年籍、官阶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再看那大纸包的是一张监照、一张候选通判的官照,上面还填上个五品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回目:“无意功名官照何妨是假,纵非因果恶人到底成空。”
《漢語大詞典》:普覃
(1).普遍而及。 唐 常衮 《谢让加银青福建观察使表》:“德音频降,霈泽普覃。”
(2).普进(官阶)。元史·选举志三:“三年, 蒙古 儒学教授,一体普覃。”
分類:普遍官阶
《漢語大詞典》:等位
官阶爵位。荀子·王制:“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宋史·职官志五:“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
分類:官阶爵位
《國語辭典》:守府  拼音:shǒu fǔ
保存先王的府藏。引申为仅能守住先人的基业。《国语。周语中》:「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漢語大詞典》:阶封(階封)
官阶和封号。新唐书·锺绍京传:“后坐它事,贬 怀恩 尉,悉夺阶封,再迁 温州 别驾。” 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推恩誥赠其父母一品阶封。”
分類:官阶封号
《漢語大詞典》:寄禄官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