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名
(1).盛名,很高的名望或很大的名气。后汉书·孔融传:“ 孔文举 有重名。”后汉书·袁术传:“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 明 宋濂 《赠马氏复姓序》:“ 怡 氏名 宽 者,有重名於时。” 清 吴伟业 《圆圆曲》:“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 周郎 受重名。”
(2).指很高的名位。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梅思祖 以 淮安 降,上諭之曰:‘汝等多故 赵均用 部曲,往往皆授重名,继归 张氏 ,復食其禄。’”
(3).重视名誉。《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犹同名。红楼梦第五四回:“重名重姓的多呢。”红楼梦第五六回:“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
《漢語大詞典》:位子
(1).名位;职位。元朝秘史卷六:“ 成吉思 説:‘若果有颜色,教寻去,寻得来时,肯将你位子让与么?’” 茅盾 《小巫》:“听少爷说, 菱姐 方才知道老爷的‘团董’位子已经由姑爷接手。”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的请求太出人意外了,因为他现在占的位子太好了。‘公司经理’--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
(2).所占据的地方、座位。 茅盾 《送考》:“刚巧这位带着吃奶的婴儿的少妇左近有空位子, 陈太太 走去坐了。”
《漢語大詞典》:功名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名利
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后汉书·种暠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唐 韩愈 《复志赋》:“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孙犁 《文学和生活的路》:“你要感觉名利老是在那里诱惑你,就写不出艺术品。”
《漢語大詞典》:群公
1.指上公。《诗·大雅·云汉》:“羣公先正,则不我助。” 孔颖达 疏:“羣公亦是雩祀所及,即《月令》注云上公是也。”
2.泛指 鲁 以外的诸侯。《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周公 称大庙, 鲁公 称世室,羣公称宫。”
3.总称诸侯和朝臣。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孔颖达 疏:“羣公,总谓朝臣与诸侯也。 郑玄 云:羣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4.泛指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称。 晋 张协 《咏史》:“蔼蔼东都门,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羣公。”
《漢語大詞典》:礼数(禮數)
(1).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唐 韩愈 《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宋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漢語大詞典》:明公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唐 元稹 《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
《漢語大詞典》:同官
(1).在同一官署任职的人,同僚。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 唐 韩翃 《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诗:“才子风流 苏伯玉 ,同官晓暮应相逐。”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词序:“ 淳熙 己亥,自 湖北 漕移 湖南 ,同官 王正之 置酒 小山亭 ,为赋。”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臣不知圣上呼召,与同官共醉酒楼,死罪!死罪!”《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我辈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补翁 是方外人,无须忌讳。”
(2).官职名位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又与吾同官而专之。” 杨伯峻 注:“同为公族大夫而专任其事。”
(3). 明 内廷同支派的太监称“同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诸升 ﹞于 王太监 安 为同官。按外廷所称同官者,谓职掌名位相同也;内府所称同官者,不过同支派项下已耳,犹前后同门之义,非指同僚而言。”
《漢語大詞典》:刺天
(1).直入云天,谓极高。 晋 木华 《海赋》:“巨鳞插云,鬐鬣刺天。”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 白盐 俱刺天,閭阎繚绕接山巔。” 仇兆鳌 注:“刺天,言山势之高。”
(2).冲入天空。多喻名位遽升。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復,羣飞刺天。” 宋 陈师道 《次韵答学者》:“行地径须先八骏,刺天终不羡餘飞。”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郎官 马子约 题诗法堂壁间曰:‘十年衰病卧林泉,鵷露羣飞竞刺天。黄纸除书犹到汝,固知清世不遗贤。’”
《漢語大詞典》:名位
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人皆谓其寒薄,独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极,但禄气不丰耳。’”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
《漢語大詞典》:索价(索價)
讨价。一般指卖主提出售价。亦用以比喻谋求名位。 唐 韩愈 《寄卢仝》诗:“ 少室山人 索价高,两以諫官徵不起。”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若 颐 ( 程颐 )者,特以迂阔之学,邀君索价而已。” 元 吴弘道 《金字经》曲:“梦中 邯郸 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嘲,虚名无处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卫朝奉 见头次索价太多,故作难色。” 徐迟 《火中的凤凰》五:“书在一个书商处,三十二册索价一千元。”
《漢語大詞典》:求全
(1).企求保全名位、性命、事业等。汉书·王嘉传:“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怀危内顾,壹切营私者多。”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斯则危行言逊,吐刚茹柔,推避以求全,依违以免祸。” 宋 叶适 《除华文阁待制谢皇太子笺》:“伏念某不能则止,既老当休,已积处於退闲,更求全於晚末。” 阿英 《杨娥传》第三幕:“羽毛不丰,奈何不得,只好权且容忍,委曲求全。”
(2).要求完美无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可不準嫌他父母乡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见。” 冰心 《我的学生》:“她处处求全,事事好胜,这二三年来,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参见“ 求全之毁 ”。
《漢語大詞典》:求全之毁
(1).谓欲求完美反招致诋毁。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朱熹 集注:“求免於毁而反致毁,是为求全之毁。”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藏书画沽祸:“此求全之毁,更匪夷所思,总由书画肇衅也。” 清 容闳 《西学东渐记·留学事务所之终局》:“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
(2).犹言求全责备。红楼梦第五回:“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
《漢語大詞典》:名品
(1).名位品级。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高人以格言弹而呵之,有不畏大人而长恶不悛者,下其名品,则宜必惧然冰泮而革面。”新唐书·于休烈传:“ 代宗 嗣位,甄别名品, 元载 称其清谅。”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主簿之任,在名品间最为卑冗。”
(2).名目品类。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陆羽 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於世。” 明 朱有炖 《风月牡丹仙》第二折:“多谢主人厚礼相待。小生今作《洛阳风俗牡丹》之记,留传万古。敢问牡丹名品是几何?”
(3).名声品格。 唐 李商隐 《樱桃答》诗:“众果莫相誚,天生名品高。”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俞允文》:“ 仲蔚 早弃诸生,名品既高,吐属雋雅。”
(4).高品级;名贵品种。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少时又无棊局,乃破萩为片,纵横以为棊局,指点行势,遂至名品。”隋书·经籍志二:“搢绅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书,撰而録之,别行於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吴兴许采五研:“自为儿时,已有研癖,所藏具四方名品,几至百枚,犹求取不已。” 明 申时行 《适适园牡丹亭》诗:“题处皆名品,开时正艳阳。”
(5).辨明品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杵臼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
《漢語大詞典》:遗名(遺名)
(1).谓遗弃名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满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 庄周 遗名,名垂千载。” 明 何景明 《赠君采效何逊作》诗之三:“违俗势靡合,遗名跡自超。”
(2).谓留传名声。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回目:“谈官况令尹弃官,乱著书遗名被駡。”
(3).垂留后世之名声。文选·班固〈幽通赋〉:“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 晋 陆机 《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殁之后无遗名。” 元 倪瓒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炼师过张先生》诗:“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託。”
《漢語大詞典》:俗心
追求利禄名位等的世俗的心志。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