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1,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义理
道义
义士
义方
节义
经义
高义
行义
不义
义勇
文义
德义
风义
风义
恩义
《國語辭典》:义理(義理)  拼音:yì lǐ
1.微言大义之理。如:「清末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相互为用。」
2.道德公理。《淮南子。泰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
3.内容、意义。《西游记》第二回:「流字门中,是甚义理?」
《國語辭典》:道义(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义。宋。欧阳修 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國語辭典》:义士(義士)  拼音:yì shì
1.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倏降忽叛,变诈多端,百姓为之离心,义士为之切齿。」
2.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宋太宗时为避御名,改称为「信士」。《通俗编。释道》引《金石文字记》:「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
《國語辭典》:义方(義方)  拼音:yì fāng
合乎正义的道理。《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国语。周语下》:「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
《國語辭典》:节义(節義)  拼音:jié yì
操守与正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國語辭典》:经义(經義)  拼音:jīng yì
1.经书的意旨。《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2.以经文为题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变为八股,称为「制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國語辭典》:高义(高義)  拼音:gāo yì
行为高尚而有义气。《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也作「高谊」。
《國語辭典》:高义薄云(高義薄雲)  拼音:gāo yì bó yún
形容节操义行非常崇高。如:「他慷慨解囊,雪中送炭,高义薄云,令人钦仰。」
《漢語大詞典》:行义(行義)
躬行仁义。 汉 刘向 说苑·指武:“纵马 华山 ,放牛 桃林 ,示不復用。天下闻者咸谓 武王 行义於天下,岂不大哉。”后汉书·鲁恭传:“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於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
(1).品行,道义。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史记·酷吏列传:“始 汤 ( 张汤 )为小吏时,与钱通。及 汤 为大吏, 甲 ( 田甲 )所以责 汤 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清 袁枚 新齐谐·陈圣涛遇狐:“喜君行义甚高,开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历,事迹。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九:“予即爱其( 韦应物 )诗,因考次其平生行义官阀,皆有凭藉始终,可概见如此。”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谨具歷官行义,牒付史馆,俾传循吏者采览焉。”
《國語辭典》:不义(不義)  拼音:bù yì
1.不合行为道德。《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不义而强,古人常有。」《三国演义》第八回:「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2.不合行为道德的事。《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國語辭典》:义勇(義勇)  拼音:yì yǒng
1.见义勇为。《汉书。卷七○。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
2.宋代兵制,选民为兵称为「义勇」。《宋史。卷一九○。兵志四》:「庆历二年,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
《國語辭典》:文义(文義)  拼音:wén yì
文辞的义理、含义。《汉书。卷八七。扬雄传。赞曰》:「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
《漢語大詞典》:德义(德義)
(1).道德信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彼皆戴仰大王德义,愿为大王臣妾。德义已行,南面称伯, 楚 必敛衽而期。” 晋 潘岳 《西征赋》:“诵六艺以饰姦;焚诗书而面墙;心不则於德义,虽异术而同亡。” 宋 曾巩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或弃斥德义,蹇视淫游,以嘲弄社会,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谓赏罚得当;亦谓从善去恶。国语·周语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也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韦昭 注:“赏得其人,罸当其罪,是为德义。”国语·晋语七:“ 悼公 与 司马侯 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韦昭 注:“善善为德,恶恶为义。”
《漢語大詞典》:风义(風義)
讽谏评议。晋书·陆机传:“奇伟则 虞翻 、 陆绩 、 张惇 以风义举政。”一本作“ 讽议 ”。
分類:讽谏评议
《國語辭典》:风义(風義)  拼音:fēng yì
对师友的情感道义。唐。李商隐 哭刘蕡诗:「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國語辭典》:恩义(恩義)  拼音:ēn yì
深厚的恩情义气。《晋书。卷六七。郗鉴传》:「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因念亡夫恩义,思量做些斋醮功果超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