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方岳(方嶽)
亦作“ 方岳 ”。
(1).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霍山 (一指 衡山 )、北岳 恒山 。书·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孔 传:“覲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之法。”按,《舜典》“四岳羣牧” 孔颖达 疏:“《释山》云: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霍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晋 杜预 注:“东岳 岱 ,西岳 华 ,南岳 衡 ,北岳 恒 。” 宋 苏轼 《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厉……而五载一巡狩,朝诸侯於方岳之下。”
(2).指州郡。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宠 为 汝南 太守、 豫州 刺史二十餘年,有勋方岳。及镇 淮南 , 吴 人惮之。” 南朝 陈 徐陵 《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 宋 叶适 《风雩堂记》:“今公久於侍从,劳於方岳,退而休之,无所復羡。” 清 姚鼐 《圣驾南巡赋序》:“王者兼覆九州,内抚畿甸,外察方岳。”
(3).传说 尧 命 羲 和 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时 殷仲堪 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遂罢方岳之官,仍居上臺之位。”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七年:“右丞受天子命,为方岳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明 何景明 《送熊廷振之楚藩》诗:“同榜衣冠照乡里,十年名位登方岳。”
《漢語大詞典》:方州
(1).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 高诱 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清 陈梦雷 《华岩岭》诗:“五岳峙方州,臺峰争鼎闢。”
(2).指帝都。文选·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注:“方州,帝都也。”
(3).指州郡。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帝王讳名……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
(4).指州郡长官。资治通鉴·宋顺帝昇平元年:“诉以其私用人为方州。” 胡三省 注:“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他年佐方州,説将尚不纳。” 清 许承卿 《送古古还沛》诗:“自此 虞翻 思弔客,谁从 唐举 问方州。”
《漢語大詞典》:雄繁
指地位重要、任务繁杂的州郡。 宋 苏轼 《和孙莘老次韵》:“今年我亦 江 南去,不问雄繁与寂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雄繁,指言剧郡也。”
《漢語大詞典》:方部
犹州郡。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军麾命服之序,监督方部之数,斯固国史之所详,今可得略也。” 章炳麟 《訄书·分镇匡谬》:“ 李纲 始有分镇之议,虽不竟行, 南宋 卒赖是以完其方部。”参见“ 方州 ”。
分類:州郡方部
《漢語大詞典》:方州
(1).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 高诱 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清 陈梦雷 《华岩岭》诗:“五岳峙方州,臺峰争鼎闢。”
(2).指帝都。文选·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注:“方州,帝都也。”
(3).指州郡。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帝王讳名……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
(4).指州郡长官。资治通鉴·宋顺帝昇平元年:“诉以其私用人为方州。” 胡三省 注:“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他年佐方州,説将尚不纳。” 清 许承卿 《送古古还沛》诗:“自此 虞翻 思弔客,谁从 唐举 问方州。”
《漢語大詞典》:下藩
亦作“ 下蕃 ”。
(1).王公的封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功耀上代,身终下藩。”晋书·司马攸传论:“遂乃褫龙章於袞职,徙侯服於下藩。”
(2).指州郡。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赞:“ 举 升以汇,越自下蕃。”
《漢語大詞典》:使君
(1). 汉 时称刺史为使君。《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2).尊称州郡长官。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分类字锦》:扬州(扬州)
书淮海惟扬州周礼东南曰扬州尔雅江南曰扬州
分类:扬州州郡
《漢語大詞典》:中州
(1).古 豫州 (今 河南省 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 中州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建初 孟年, 中州 颇歉, 潁川 汝南 民流四散。” 晋 桓温 《平洛表》:“今 中州 既平,宜时绥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2).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 琮 者以百数。” 宋 王安石 《黄河》诗:“派出 昆仑 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是时 交州 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异俗,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
(3).归属中土的州郡。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 张仪 躡踵乘便,纵兵大破之。 蜀侯 诛, 賨邑 灭,至今 蜀 为中州。”
(4).中等州郡。新唐书·选举志上:“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通志·地理一:“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不满为下州。”
《漢語大詞典》:从事(從事)
(1).行事;办事。《诗·小雅·十月之交》:“黽勉从事,不敢告劳。”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伏见 熙寧 中,天下以新法从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章宗 以仆散揆领行省于 南京 ( 开封 ),便宜从事。”
(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鎛,以旦暮从事於田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注苏诗》:“告养回籍,从事 苏 诗,罗百氏之説,以证 王 、 施 、 查 三家之讹。”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
(3).指任职。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愈 尝从事於 汴 徐 二府,屡道於两州间。”
(4).处置;处理。左传·哀公十一年:“﹝ 子胥 ﹞諫曰:‘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讙犯法,輒以军法从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梟首。”
(5).追随,奉事。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嚮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英烈传》第十九回:“﹝ 章溢 ﹞后来长成,便从事 叶公 。”
(6).犹周旋。 唐 韩愈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鱷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 徐渭 《白母传》:“假令母与 翊 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 闽 、 越 、 东夷 之寇相从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 苗 从事,来痛击,去修边。”
(7).官名。 汉 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 侯方域 《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 刘子 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
(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樊崇 等﹞於 郑 北设坛场,祠 城阳景王 ,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漢語大詞典》:文学(文學)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四科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铃阁(鈴閣,鈴閤)
亦作“ 铃閤 ”。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 羊祜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唐 韩翃 《寄裴郓州》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 文毅公 ﹞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漢語大詞典》:鱼书(魚書)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
《分类字锦》:新城
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城范云 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 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
分类:州郡
《漢語大詞典》:纪纲(紀綱)
(1).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吕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
《漢語大詞典》:金庭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别名 紫微山 。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 (今 浙江省 嵊县 ),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 晋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 ,厥号 金庭 。”
(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宋 沈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