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79,分23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三年
三十
三千
三月
三百
三日
十三
二三
三人
三代
三径
三尺
三更
三山
三万
《骈字类编》: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分类:三年
《漢語大詞典》:三十
(1).数词。十的三倍。《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岁。《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灏 《赠王威古》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3).指三十年。 唐 权德舆 《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
《漢語大詞典》: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漢語大詞典》:三月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三个月
《漢語大詞典》: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分類:三百
《國語辭典》:三百篇  拼音:sān bǎi piān
《诗经》经孔子删定后存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称为「三百篇」,后即为《诗经》的代称。《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分類:三千孔子
《漢語大詞典》:三日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骈字类编》:十三
唐 崔颢 邯郸宫人怨 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
唐 韩愈 赠刘师服 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
唐 王建 宫词一百首 其三十一 十三初学擘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
唐 温庭筠 和周繇 齐马驰千驷,卢姬逞十三。
唐 陈羽 古意 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
元 元好问 听姨女乔夫人鼓风入松 白雪朱弦一再行,春风纤指十三星。
元 杨维桢 湖光山色楼 兰台美人能楚语,十三雁急孤鸾舞。
明 张宪 寄马将军 虎营灯火夜,自注十三篇。
元 顾瑛 天宝宫词十二首寓感 其九 十三女子擘箜篌,选作梨园第一流。
分类:十三
《漢語大詞典》:二三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骈字类编》:三人
唐 宋之问 留别之望舍弟 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
分类:三人
《國語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已命更席,则陶觞瓦鼎,无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汉铜器。」也称为「三后」。
2.称祖至孙三辈。如:「三代同堂」。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也称为「三辈子」。
3.曾祖、祖父、父的总称。
《國語辭典》:三径(三徑)  拼音:sān jìng
汉蒋诩辞官不仕,隐于杜陵,闭门不出,舍中竹下三径,只有羊仲与求仲出入。典出晋。赵岐《三辅决录》卷一。后以三径比喻隐士居处。《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國語辭典》:三尺  拼音:sān chǐ
1.三尺法的简称。参见「三尺法」条。《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杜周传》:「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2.三尺剑的简称。参见「三尺剑」条。《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明。汪錂《春芜记》第六出:「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蚩尤,莫教鬼哭与神愁。」
《漢語大詞典》:三尺童子
谓小儿。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减头绪》:“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於心,便便於口。”亦作“ 三尺童蒙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 汉 室復兴, 曹氏 即灭矣。”
分類:小儿
《國語辭典》:三更  拼音:sān gēng
夜晚十二时左右。或以为即指子时(夜间十一时至隔日凌晨一时)。参见「五更」条。唐。崔颢 七夕诗:「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儒林外史》第五回:「吃到三更时分,严监生正在大厅陪著客。」
《國語辭典》:三山  拼音:sān shān
1.神话传说中,东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参见「三神山」条。宋。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2.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座山峰,晋太康中王浚伐吴,自牛渚顺流鼓棹,造三山,即此。
3.福州市的别名。参见「福州市」条。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
《骈字类编》:三万(三万)
魏晋 潘岳 关中诗十六章 翘翘赵王,请徒三万。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 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宋 陈傅良 送范大著文叔知彭州 尽欲读书三万卷,蓬莱未必似岷峨。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又告君王觅闲散,要读短檠三万卷。
元 范梈 奉和王继学怀济南旧游四首 其三 剪尽绿杨三万树,多因无处著啼鹃。
元 杨载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元 杨维桢 唐玄宗按乐图 何人端坐阅乐籍,三万缠头不足支。
分类: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