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山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
《漢語大詞典》:闽中(閩中)
古郡名。 秦 置。治所在 冶县 (今 福州 市)。辖境相当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宁海 及其以南的 灵江 、 瓯江 、 飞云江 流域。 秦 末废。后以“闽中”指 福建 一带。 南朝 宋 谢灵运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 闽中 安可处,日夜念归旋。”南史·到溉传:“余衣本百结, 闽中 徒入蚕。假令金如粟,詎使廉夫贪。”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先是 闽中 郭圣僕 有二妾,一曰 李陀那 ,一曰 朱玉耶 。”
《漢語大詞典》:南台(南臺)
(1). 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 。晋书·地理志上:“ 勃勃 僭号於 统万 ,是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 ,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南朝 梁元帝 《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 ,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 ,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 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齐 ,或谓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弹文。”又 元 代指由 扬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扬州 ……二十七年,徙 扬州 行臺於 建康 ,专涖 江南 之地,号 南臺 。”
(3).台名。即 戏马台 。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 晋 义熙 中, 刘裕 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时,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 项羽 掠马台 ,其下有玉钩斜道。 宋 苏轼 《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 灵运 ,莫负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辑注:“ 縯 曰:‘ 刘裕 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戏马臺 ,送 孔靖 辞位归乡。 谢灵运 、 宣远 等,并从作诗。’” 宋 苏轼 《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戏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旧称。在 北京 。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三:“从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瀛臺 ,旧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顺治 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
(5).山名。即 钓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闽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説 南臺 试一寻。” 钱锺书 注:“ 南台 ,一称 钓台山 ,在 闽江 中。”明史·汤和传:“寻拜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 廖永忠 伐 陈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风抵 福州 之 五虎门 ,驻师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广州 香山县 (今 中山县 )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漢語大詞典》:马尾(馬尾)
(1).马的尾巴。礼记·曲礼上:“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轂。”后汉书·公孙述传:“ 汉 ( 吴汉 )堕水,缘马尾得出。” 唐 李贺 《酬答》诗之一:“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
(2).菼的别名。《诗·卫风·硕人》“葭菼揭揭” 郑玄 笺“菼,薍也” 三国 吴 陆玑 疏:“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鋭而细。 扬州 人谓之马尾。”
(3).草名。
(4).指 马尾港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东南 闽江 口内。1884年( 光绪 十年) 中 法 战争中的海战即发生于此。《孽海花》第二四回:“我也想我国自 法 越 战争以来,究竟 镇南 的小胜,不敌 马尾 的大败。”
《漢語大詞典》:鼓山
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海拔969米。岩壑幽奇,山径盘曲。山中有涌泉寺,始建于公元783年,建筑辉煌精巧。寺西有鼓山十八景和白云洞诸胜。还有屴崱峰、狮子峰、凤池山、灵源洞和鼓山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
《漢語大詞典》:榕城
福建省 福州市 的别称,因其地多榕树而得名。 清 朱文藻 《〈榕城诗话〉跋》:“ 榕城 者, 闽 中多榕树……故 闽城 以是为号。”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榕城》:“ 宋 熙寧 中, 闽 越 地多植榕树,其木拥肿不中绳墨,郡守 程师孟 命 闽 人多植之……至今目为 榕城 。”
《漢語大詞典》:南明
明 亡后 南京 的 福王 弘光 、 福州 的 唐王 隆武 、 绍兴 的 鲁王 、 广州 的 唐王 绍武 、 肇庆 的 桂王 永历 和 川 鄂 边界的 韩王 定武 先后在南部诸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统称“南明”。 清 钱绮 有《南明书》三十六卷。 田汉 《歌柳亚子》:“避地 香港岛 ,将写《南明史》。”
《漢語大詞典》:螺江
水名。也称 螺女江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西北。 宋 葛长庚 《寄三山彭鹤林》:“瞻彼 鹤林 ,在彼 长乐 嵩山 之上, 螺江 之角。” 清 纳兰性德 《凤皇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闽中信因赋》词:“喜 螺江 双鲤,忽展新词。”
《高级汉语词典》:福州  拼音:fú zhōu
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北岸,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12万。是省的政治、商业中心和港口
分类:福州
《漢語大詞典》:痴风(癡風)
旧时 福建 泉州 、 福州 、 兴化 等地称农历七八月间所吹的东北风。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 闽 中 泉 、 福 、 兴化 三州濒海,每岁七八月多东北风,俗号痴风。”
《漢語大詞典》:无诸台(無諸臺)
古台名。在今 福州市 内 于山 上。 汉 闽越王 无诸 尝于重九日登此台行宴。 元 萨都剌 《南台月》诗:“ 无诸 城里人如海, 无诸 故塚埋残靄。 无诸臺 上草离离,龙去臺空几千载。” 清 吴伟业 《送林衡者归闽》诗:“ 无诸臺 上休南望,海色秋风又一年。”
分類:福州闽越
《漢語大詞典》:榕海
福建省 福州市 别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榕木,惟 闽 广 有之,而 晋安 城中最多,故谓之 榕城 ,亦曰 榕海 。” 晋安 , 晋 郡名,治所在 侯官 (今 福州市 )。
《漢語大詞典》:闽剧(閩劇)
福建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福州 方言地区,也称“福州戏”。1914年前后,由在 福州 一带演唱的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唠唠班等声腔源流各不相同的戏曲班社融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徽剧和京剧等的影响。
《漢語大詞典》:沈葆桢
(1820-1879)清末官员。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后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对开发台湾有所贡献。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扩充水师,督办海防,与李鸿章同为清政府筹建海军的主持者。
《漢語大詞典》:脱胎漆器
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主要产于 福州 。制法是先做好泥胎或木胎,然后以绸布用漆裱上,连上数道漆灰料,然后脱去内胎,再加以多次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工序而成。品种多样,有盘、盒、几、架、屏风等。特点是不怕水浸,在温度达冰点或沸点时都不会变形、落漆或褪色,而且还有极大的耐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