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经籍(經籍)  拼音:jīng jí
经书典籍。《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竦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沛国刘显,博览经籍。」
《漢語大詞典》:枕经籍书(枕經籍書)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文选·班固〈答宾戏〉:“徒药枕经籍书,紆体衡门,上无所蔕,下无所根。” 吕向 注:“枕经典而卧,铺诗书而居也。”
《国语辞典》:经籍纂诂(经籍纂诂)  拼音:jīng jí zuǎn gǔ
书名。清阮元等撰,一○六卷。依韵归字,每字下详列经籍中训诂,为治经学的重要工具书。
分类:书名阮元
《分类字锦》:经籍鼓吹(经籍鼓吹)
隋书经籍志序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分类字锦》:经籍枢要(经籍枢要)
邢炳尔雅注疏序夫尔雅者先儒授教之术后进索隐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
分类:
《分类字锦》:经籍恣检(经籍恣检)
旧唐书李揆传拜中书舍人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殊未知艺不至者文史之囿亦不能摛词其试进士文章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材经籍在兹请恣寻检
分类:考试
《漢語大詞典》:周经(周經)
指儒家的经籍。《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六职备于 周 经,九列炳於 汉 晋 ,务必有恒,人守其职。” 南朝 梁简文帝 《唱导文》:“燮和内化,事炳 周 经;讚德含章,训高惇史。”
分類:儒家经籍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横经(横經)
横陈经籍。指受业或读书。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横经者比肩,拥箒者继足。” 唐 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明 李东阳 《遣儿兆先入学以诗示之》:“要知西塾横经地,不尽重闈属纊情。”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乃 汉成 三千, 贞观 万室,不闻女士得列横经,何听其落英隐秀,摈不与人相齿耶!”
《漢語大詞典》:穷经(窮經)
谓极力钻研经籍。 唐 韩偓 《再思》诗:“近来更得穷经力,好事临行亦再思。”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梁灏八十二作大魁》:“白首穷经,少 伏生 之八岁。” 清 黄宗羲 《陈葵献偶刻诗文序》:“吾友 陈葵献 ,汲古穷经,聚同志为经会。”
《国语辞典》:经书(经书)  拼音:jīng shū
1.儒家经籍。《汉书。卷一○。成帝纪》:「壮好经书,宽博谨慎。」
2.宗教经典。如《圣经》、《可兰经》。
3.泛称一切可为常法典范的书籍。如《黄帝内经》。
《漢語大詞典》:古义(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诗·郑风·女曰鸡鸣序:“陈古义,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颖达 疏:“陈古之贤士好德不好色之义。” 宋 苏轼 《孔毅父妻挽词》:“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
(2).古书的义理。史记·酷吏列传:“ 汤 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义,以交相儆也。”
(3).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汉书·儒林传·丁宽:“ 宽 至 雒阳 ,復从 周王孙 受古义,号《周氏传》。”
(4).文字词汇的古代意义。 杨树达 《〈古声韵讨论集〉序》:“读书必求其义,而古义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义,犹适 燕 代 而南其辕也。”
《國語辭典》:经训(經訓)  拼音:jīng xùn
经义的解释。《后汉书。卷三五。张纯等传。论曰》:「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
《國語辭典》:群经(群經)  拼音:qún jīng
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南史。卷七一。儒林传。沈峻传》:「周官一书,实为群经原本。」
《漢語大詞典》:传注(傳註)
亦作“ 传註 ”。 解释经籍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 宋 叶适 《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 明 唐顺之 《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