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家
(1).一个家族;一户人家。常用以谓无分彼此,如家人之相亲。管子·霸言:“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说林训》:“一家失熛,百家皆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陈毅 《乘车过雪峰》诗:“明日 拉萨 会亲友, 汉 藏 一家叙别情。”
(2).指一人。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郑玄 注:“一家、一人,谓人君也。” 汉 班固 《白虎通·正论》:“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宋史·道学传·程颢:“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有五个防土库的,在那里喫酒赌钱,一家当一更。”
(3).一家学说;一个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晋书·荀崧传:“ 向 歆 ,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何尝不徵求异説,採摭羣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其论天下道术,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关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 苏 张 纵横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谈,其论无当於宏旨,其义不主於一家。”参见“ 一家言 ”、“ 一家书 ”。
(4).古时生产活动的一个单位。三夫为一家。管子·乘马:“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
(5).表数量。常用于工商企业等。如:一家百货商店;一家纺织厂。
《漢語大詞典》:学道(學道)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慈 学道,得九丹金液仙经。”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然而出来的题目就因此常常是难题,仍如飞剑一样,非上 武当山 寻师学道之后,决计没法办。”
(3).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清 蒲松龄 《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据了他的学识,与他个学道,绰绰然做得过去,却不肯把学道与他,偏与他个巡道。”参见“ 学政 ”。
《漢語大詞典》:学政(學政)
(1).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 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他们派人到书院门口迎接钦差学政 张之洞 。”
《漢語大詞典》:家学(家學)
(1).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后汉书·党锢传·孔昱:“ 昱 少习家学,大将军 梁冀 辟,不应。”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 刘君 有家学,三世道益孤。”《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小婿闻修仙一道,要在各人自炼,虽有家学,亦不过是些平常导引之法,只好保养气血,为延年计耳。”
(2).家塾。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且在家学里温习温习也是好的。”
《漢語大詞典》:儒林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姚承 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汉书·杜周传赞:“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颜师古 注:“儒林, 贡 、 薛 、 韦 、 匡 之辈。”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孔丛子·执节:“寡人闻 孔子 之世,自 正考甫 以来,儒林相继。”
(2).泛指儒生、读书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 、 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4).指儒家著作。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5).指儒家经学。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6).指学官。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漢語大詞典》:文学(文學)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四科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羽人
(1).古官名。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二:“ 晏子 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将杀之。’”
(2).神话中的飞仙。《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洪兴祖 补注:“羽人,飞仙也。”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
(3).道家学仙,因称道士为羽人。 唐 钱起 《卧疾答刘道士》诗:“宝字比仙药,羽人寄柴荆。”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入道》:“来这 华山 云臺观 做个羽人,明星夜礼,灵药朝修。” 清 朱彝尊 《同钱王过白云观分韵》之一:“偶寻樵子逕,因访羽人居。”
《漢語大詞典》:修行
(1).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大同
(1).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郭象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成玄英 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列子·黄帝:“ 子夏 曰:‘以 商 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2). 战国 末至 汉 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曾为许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 、 康有为 、 谭嗣同 和 孙中山 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3).指国家统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 关中 旧意?” 王利器 集解:“此当 隋 时而言, 隋 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局面,故云‘大同’。”
(4).大体相同。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自 宛 以西至 安息国 ,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不过许多小异之中,也尽有大同的成分存在。”
《漢語大詞典》:长子(長子)
身材高的人。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那两箇一箇是青眼儿长子,如今这箇是黑矮的。” 沙汀 《防空》:“这是一个瘦长子,面孔白净,五官摆得端端正正的,没有丝毫说头。”
(1).排行最大的儿子或女儿。《诗·大雅·大明》:“纘女维莘,长子维行,乃生 武王 。” 毛 传:“长子,长女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徭役:“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长子 迈 作吏,颇有父风。” 曹禺 《雷雨》第一幕:“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2).年纪较大的儿子或女儿。大戴礼记·本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丧妇长子者,为其无所受命也。” 王聘珍 解诂:“丧妇长子,谓父丧其妇,其女子年长愆期者也。”
(3).谓孩子长大;养育孩子使之长大。荀子·儒效:“而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辩其谈説,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杨倞 注:“身老子长,言终身不知恶之也。”庄子·至乐:“ 庄子 妻死, 惠子 弔之, 庄子 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 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成玄英 疏:“共妻居处,长养子孙。”
(4).犹巨子。古时对儒家学派大儒的尊称。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一:“长子,犹鉅子也。庄子·天下篇释文引 向秀 曰:‘ 墨家 号其道理成者为鉅子,若儒家之硕儒。’长与鉅义同,鉅子,长子,盖当时有此称。随其长子,谓奉一先生以为师,从而附和之也。”
(5). 清 代郡王嫡子的封爵。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坚白(堅白)
(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三国志·魏志·徐邈王基等传论:“ 王基 学行坚白。”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波澜暗超忽,坚白亦磷緇。” 宋 司马光 《送守哲归庐山》诗:“嚣呶不可变,坚白如琼琇。” 清 金农 《冬雪》诗:“相警保坚白,勿使不洁扰。”
(2). 战国 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详“ 坚白同异 ”。
《漢語大詞典》:鲁儒(魯儒)
鲁国 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唐 皇甫冉 《送孔党赴举》诗:“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鲁 儒名。” 清 顾炎武 《答徐公肃书》:“不忘百姓,敢自托於 鲁 儒;维此哲人,庶兴哀於 周 雅。”
《漢語大詞典》:道统(道統)
宋 明 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宋史·道学传三·朱熹:“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元 谢端 《加封孔子父母制》:“原道统则 尧 授 舜 ,传之 周文王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 昌黎 文名高出千古, 元晦 道统自继 孔 孟 ,人犹笑之,何况餘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 明 朝的 魏忠贤 是太监--半个女人,他治天下的时候,弄得民不聊生,到处‘养生’了许多干儿孙,把人的血肉廉耻当馒头似的吞噬,而他的狐群狗党还拥戴他配享孔庙,继承道统。”
《漢語大詞典》:学生(學生)
(1).学习养生之道。庄子·达生:“ 田开之 见 周威公 , 威公 曰:‘吾闻 祝肾 学生,吾子与 祝肾 游,亦何闻焉?’”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学养生之道也。”
(2).在校学习的人。后汉书·灵帝纪:“﹝ 光和 元年﹞始置 鸿都门 学生。” 李贤 注:“ 鸿都 ,门名也。於内置学,时其中诸生……至千人焉。”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舘学生三百人。”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臧否人物。”
(3).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 中国 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4).晚辈。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宰相 王溥 父 祚 ,少为 太原 掾属。 宿州 防御使既老, 溥 劝其退居 洛阳 ,居常怏怏,及 溥 为相,客或候 祚 , 溥 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 祚 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学生:“ 陈省华 对客,子 尧叟 等列侍,客不安, 省华 曰:‘学生列侍,常也。’”
(5). 明 清 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西门庆 道:‘也是 淮 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说岳全传》第十回:“学生祖上,原系世代武职,故遗下此剑,今学生已三代改习文学,此剑并无甚用。”
(6).方言。指男孩子。
《漢語大詞典》:儒学(儒學)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 ,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 ,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2). 元 、 明 、 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最良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 杨 讳 允 ,钦选 应天 淮安府 沭阳县 儒学正堂。”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漢語大詞典》:世学(世學)
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 宋 陈师道 《次韵晁无斁除日述怀》:“世学违从众,名家最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