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著衣  拼音:zhuó yī
1.穿衣。唐。项斯 宿山寺诗:「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2.著衣镜的简称。参见「著衣镜」条。北周。庾信〈镜赋〉:「梳头新罢照著衣,还从妆处取将归。」
分類:着衣
《国语辞典》:著衣镜(著衣镜)  拼音:zhuó yī jìng
穿衣整装时可以照的大镜子。简称为「著衣」。
《分类字锦》:著衣持钵(著衣持钵)
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分类:
《分类字锦》:著衣应兄(著衣应兄)
南史刘琎传兄瓛夜隔壁呼琎琎不荅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
分类:
《漢語大詞典》:曳裾
(1).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晋 陶潜 《劝农》诗:“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门”之省称。 唐 杜甫 《又作此奉卫王》诗:“推轂几年惟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明 蔡羽 《思田园》诗:“曳裾京华尘,徒自隳四支。”参见“ 曳裾王门 ”。
《國語辭典》:曳裾王门(曳裾王門)  拼音:yì jū wáng mén
语本《汉书。卷五一。邹阳传》:「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指依附权贵门下,仰承鼻息。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也作「曳裾侯门」。
《漢語大詞典》:七条(七條)
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水浒传》第六回:“ 智深 谢了,收拾起坐具、七条,提了包裹,拿了禪杖、戒刀,跟着行童去了。”参见“ 三衣 ”。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漢語大詞典》:牵裾(牽裾)
(1).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漢語大詞典》:摄齐(攝齊)
提起衣摆。古时官员升堂时谨防踩着衣摆,跌倒失态。表示恭敬有礼。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 朱熹 集注:“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躡之而倾跌失容也。” 唐 杨炯 《宴族人杨八宅序》:“若使 陈 雷 可作,摄齐於廊廡之閒; 管 鲍 再生,拥篲於高门之外。” 清 钱谦益 《归文休墓志铭》:“使三子端拜摄齐,授经於余。”
《漢語大詞典》:招魂葬
谓人死而不得其尸,用其生前所着衣冠,招其魂而葬。晋书·袁瓌传:“时 东海王 越 尸既为 石勒 所焚,妃 裴氏 求招魂葬 越 ,朝廷疑之。 瓌 与博士 傅纯 议,以为招魂葬是谓埋神,不可从也。” 唐 张籍 《征妇怨》诗:“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漢語大詞典》:披服
披着衣服。北史·李概传:“然性倨傲,每对诸兄弟,露髻披服,略无少长之礼。”
分類:着衣衣服
《國語辭典》:穿靴戴帽  拼音:chuān xuē dài mào
大陆地区指文章内容或说话时,充斥著迎合时势的套话。
《漢語大詞典》:皮猴儿(皮猴兒)
一种风帽连着衣领的皮大衣。也指做成这种式样的,以人造毛、呢绒等做衬里的大衣。
《漢語大詞典》:木偶衣冠
木偶而着衣冠。喻装模作样。 金 元好问 中州集·马编修天来:“ 元章 ( 马天来 )多作诗……又多用俳体作讽刺语,如云:‘木偶衣冠休吓我,瓦伶口颊欲谩谁?’”
《漢語大詞典》:棉猴
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 冰心 《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我赶紧穿好衣服,披上棉猴。妈妈还把我的棉猴领子翻了上去。” 浩然 《艳阳天》第四章:“快把我那个棉猴拿来吧,那东西穿在身上……多大的风也打不透。”
《漢語大詞典》:率带(率帶)
古代为死者着衣毕,再加于尸的大带。礼记·杂记上:“率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郑玄 注:“此谓袭尸之大带。率,繂也。繂之,不加箴功。” 孔颖达 疏:“此谓尸袭竟,而著此带也。率,谓为带也,但摄帛边而熨杀之,不加箴功,异于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