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长(中長)
指相当于一般人的身高。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 周祖谟 校释:“所谓中长者,指与人高度同等之义。”
分類:中长身高
《國語辭典》:蝉蜕(蟬蛻)  拼音:chán tuì
1.蝉自蛹状幼虫化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可入药。也称为「蝉衣」。
2.比喻解脱、卸除。《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3.比喻人脱去肉体躯壳,得道成仙。指死亡。唐。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蜕,薝卜枝枯醴泉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
《漢語大詞典》:蝉壳(蟬殼)
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乾用。”参见“ 蝉蜕 ”。
《國語辭典》:等身  拼音:děng shēn
数量之多与其身高相等。如:「等身金」、「著作等身」。
《漢語大詞典》:仙种(仙種)
(1).仙界的品种。 宋 无名氏 《水调歌头·寿徐枢》词:“桃培万岁,千年仙种又栽莲。”
(2).喻指出身高贵的人。 明 屠隆 《綵毫记·宫禁生谗》:“娘娘是瑶臺仙种,况兼那宠冠诸宫。衣冠贵族门楣重,怎比那娼女遭逢?”
《國語辭典》:身高  拼音:shēn gāo
身体的高度。如:「他身高一百七十公分。」
《国语辞典》:比高  拼音:bǐ gāo
1.比较身高。如:「来!来!来!我们来比高。」
2.测量名词。测量学上,称甲乙两高度比较的差为「比高」。
《漢語大詞典》:等样(等樣)
(1). 宋 代募兵时,对招募对象所规定的身高等级标准。宋史·兵志八:“ 广南 捕蛮诸军岁满归营,人赐钱二千,月增奉钱二百。度 岭 阵亡及瘴癘物故者子孙或弟姪,不以等样一人隶本营者,支衣廩之半。”《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参见“ 等杖 ”。
(2).方言。像样;漂亮。如:衣服要穿得等样些,不然别人会笑你。
《漢語大詞典》:等杖
即等长杖。宋史·兵志七:“ 真宗 祥符 中,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为五等,诸州部送闕下,及等者隶次军。”参见“ 等长杖 ”。
《漢語大詞典》:等身书(等身書)
宋史·贾黄中传:“ 黄中 幼聪悟,方五岁, 玭 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玭 为 贾黄中 父。“等身书”本谓与身高相等的一段卷子,后人遂指迭起来与身高相等的书籍,形容读书之多。 清 周亮工 《盛此公传》:“ 此公 ( 盛此公 )年十数龄,即能读等身书。”后以“著作等身”形容著书之多,亦本此。
《漢語大詞典》:贵令(貴令)
谓出身高贵,材质美善。《晋书·王洽传》:“ 敬和 清裁贵令,昔为中书郎,吾时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
《漢語大詞典》:飘迹(飄跡)
见“ 飘跡 ”。
亦作“飘蹟”。 谓腾身高迁。 唐 孟郊 《赠李观》诗:“捨予在泥辙,飘跡上云津。” 宋 苏舜钦 《及第后与同年宴李丞相宅》诗:“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霞上。”
分類:身高
《漢語大詞典》:等身金
与身高相等的金子。形容数量之多,价值之高。旧唐书·郝玭传:“有生得 郝玭 者,赏之以等身金。” 宋 张先 《归朝欢》词:“西园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宝猊烟未冷,莲臺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闻客有昵之者,早以等身金出 孟家蝉 於 平康里 。”
《漢語大詞典》:项蹠(項跖)
从头到脚掌。谓身高。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如与俗人相料, 太山 之巔墆, 长狄 之项跖,不足以喻。”
《国语辞典》:玉叶金柯(玉叶金柯)  拼音:yù yè jīn kē
比喻皇亲国戚或出身高贵的人。参见「金枝玉叶」条。唐。张景毓〈县令岑君德政碑〉:「主簿崔子佺,相门卿族,玉叶金柯,光彩可以照人。」
《国语辞典》:骨龄(骨龄)  拼音:gǔ líng
一种预测某人成年后身高的较精确方法。通常以其手部及腕部共廿块骨头的大小、外形等,计算骨头年龄,再依一定的公式推算日后的身高。
《漢語大詞典》:虎体原斑(虎體原斑)
比喻出身高门贵族,富贵本自有,不待外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原斑将相孙。”亦作“ 虎体鵷班 ”、“ 虎体元斑 ”。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鵷班将相孙。” 元 无名氏 《雁门关》第二折:“花根本艳,虎体元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