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八字  拼音:bā zì
星命家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配干支,以推断一生的祸福吉凶,称为「八字」。《里语徵实。卷中下。算八字》:「以人所生年、月、日,合看生剋制化,旺相休囚,取立格局,推人寿夭贵贱,百不失一二,时尚未加时也。故唐有《珞琭子三命一卷》,宋有徐子平,精其法并其生时参合之,谓之八字。」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莫不是八字儿该载著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
《國語辭典》:蝉蜕(蟬蛻)  拼音:chán tuì
1.蝉自蛹状幼虫化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可入药。也称为「蝉衣」。
2.比喻解脱、卸除。《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3.比喻人脱去肉体躯壳,得道成仙。指死亡。唐。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蜕,薝卜枝枯醴泉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
《漢語大詞典》:蝉壳(蟬殼)
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乾用。”参见“ 蝉蜕 ”。
《漢語大詞典》:钟鱼(鐘魚)
寺院撞钟之木。因制成鲸鱼形,故称。亦借指钟、钟声。 宋 黄庭坚 《阻风入长芦寺》诗:“金碧动江水,钟鱼到客船。” 金 宗道 《宝嵓僧舍》诗:“寂寂钟鱼柏满轩,午风轻颺煮茶烟。”参见“ 鐘鱼 ”。
形同鲸鱼的撞钟的大木。语本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李善 注引 三国 吴 薛综 《西京赋》注:“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輒大鸣呼。凡鐘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为鲸鱼。” 宋 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之一:“粥后鐘鱼未动时,夜灯仍对碧琉璃。” 清 孙枝蔚 《赠李湘北学士》诗:“狮象力最雄,鐘鱼声不迫。”
《漢語大詞典》:囚首
(1).头发蓬乱,形同囚犯。 明 何景明 《何子·严治》:“毁冠而囚首,人不让席矣。”
(2).指不束发。 陈衍 元诗纪事·陈孚:“家居囚首,见客乃巾。”参见“ 囚首丧面 ”。
《國語辭典》:囚首丧面(囚首喪面)  拼音:qiú shǒu sāng miàn
丧面,如居丧一样不洗脸。囚首丧面形容人仪容不整、肮脏的样子。宋。苏洵 辨奸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也作「囚首垢面」。
分類:囚犯居丧
《漢語大詞典》:乘丘
复姓。 战国 有阴阳家 乘丘子 。见汉书·艺文志
形同马车的土丘。尔雅·释丘:“如乘者乘丘。” 郭璞 注:“形似车乘也。”
《漢語大詞典》:钟鲸(鐘鯨)
形同鲸鱼的撞钟木。语出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李善 注引 三国 吴 薛综 《西京赋》注:“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輒大鸣呼。凡鐘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为鲸鱼。”《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肯信鐘鲸吼,休将栈马猜。”
《漢語大詞典》:鹿角车(鹿角車)
兵车名。架戈、戟于车前,形同鹿角,故名。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上:“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李靖 用偏箱、鹿角车以擒 頡利 。”
《漢語大詞典》:万字头巾(萬字頭巾)
头巾名。 宋 制万字巾下阔上狭,形同万字,故名。亦称“ 万字顶头巾 ”。《水浒传》第三回:“头裹芝蔴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箇 太原府 纽丝金环。”《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又将几钱银子,置下镶鞋净袜,新褶了一顶万字头巾。”
《国语辞典》:笔刀砚城(笔刀砚城)  拼音:bǐ dāo yàn chéng
视笔为刀,以砚为城。比喻写字形同作战时的布局。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漢語大詞典》:豁牙锯齿(豁牙鋸齒)
喻器物边口残破缺损,形同锯齿。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刀已经豁牙锯齿了。”
《漢語大詞典》:柴帘(柴簾)
用芦苇做的遮蔽门窗的帘子。形同竹帘。《新华日报》1979.10.11:“柴帘是 滨海县 传统手工业产品之一,素雅,精巧,远销 日本 名古屋 、 东京 、 大阪 等地。”
《漢語大詞典》:蘑菇战术(蘑菇戰術)
利用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同敌人周旋,把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加以消灭的一种作战方法。 毛泽东 《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