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葭苇(葭葦)  拼音:jiā wěi
芦苇。唐。王维〈青溪〉诗:「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苇苕(葦苕)
芦苇。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繫之苇苕。” 杨倞 注:“苕,苇之秀也。”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鸋鴂之鸟,巢於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蒹苇(蒹葦)
即芦苇。宋书·索虏传:“ 燾 至 瓜步 ,坏民屋宇,及伐蒹苇,於 滁口 造箄筏,声欲渡 江 。” 宋 王安石 《江上》诗之四:“共看蒹苇宅,聊即稻粱谋。”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雚苇(雚葦)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 淮 。詔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 淮 南皆降。”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苇地数顷。”
分類:芦苇
《漢語大詞典》:紫萚(紫蘀)
指初生的芦苇。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紫蘀、緑节之类……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蘀。”
分類:初生芦苇
《漢語大詞典》:苇子(葦子)
即芦苇。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棉花地是一项,苇子地是一项。”
分類:苇子芦苇
《漢語大詞典》:乌蓲(烏蓲)
芦苇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曰:“葭,芦也,似苇而细小。 江 东人呼为乌蓲。”
《漢語大詞典》:假节侯(假節侯)
芦苇的别称。 宋 陶谷 清异录·芦寒郡假节侯:“芦之为物,大类此君,但霜雪侵陵,改素为黄,故好事君子号芦为萧寒郡假节侯。”
分類:芦苇
《國語辭典》:芦花(蘆花)  拼音:lú huā
1.芦苇的花。花穗呈紫色,可以入药。
2.芦苇花下所丛生的白毛。由于外观似花,所以一般人多误以为芦花。也称为「芦絮」。
《漢語大詞典》:芦衣(蘆衣)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 南朝 宋 师觉授 《孝子传》:“ 閔子騫 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 子騫 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后遂以“芦衣”为孝子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菰芦(菰蘆)
(1).菰和芦苇。 宋 陆游 《闻新雁有感》诗:“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清 何巩道 《归至铁冈》诗:“菰芦自古容鸥鷺,怪得閒身到水边。”
(2).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三国 蜀 诸葛亮 《称殷礼》:“ 东吴 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自叙》:“余菰芦中老儒尔。” 清 钱谦益 《答何三季穆》诗之三:“湖海忧危惟汝独,菰芦豪杰更谁如。”
《漢語大詞典》:黄芦(黄蘆)
枯黄的芦苇。 汉 徐干 中论·修本:“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 唐 王昌龄 《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寄梁汾苕中》词:“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分類:枯黄芦苇
《國語辭典》:葭莩  拼音:jiā fú
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如今倘蒙不鄙,愿结葭莩。」
《國語辭典》:角黍  拼音:jué shǔ
以芦叶或竹叶裹成尖角的粽子。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五月五日》:「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也称为「角粽」。
《國語辭典》:萑苻  拼音:huán fú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也作「萑浦」。
《國語辭典》:行苇(行葦)  拼音:xíng wěi
《诗经。大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据〈诗序〉:「行苇,忠厚也。」首章二句为:「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分類:路旁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