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ó suō
抚摩揉搓。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亏得个老王妈在老奶奶身上尽自摩挲,忽然嚷道:『不要紧!心口里滚热的呢。』」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ā sa
用手掌抚摩衣物,使其平贴。
《國語辭典》:彷佛(彷彿)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彷佛乎汉武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见那少年彷佛有些认得,却想不起。」也作「仿佛」、「髣髴」。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惝恍(惝怳)  拼音:chǎng huǎng
1.失意不悦的样子。《楚辞。屈原。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宋。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龃龉以没固宜,天何为复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也作「惝然」。
2.迷糊不清的样子。《楚辞。屈原。远游》:「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漢語大詞典》:渺漫
(1).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 《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唐 高适 《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 明 高濂 《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
(2).模糊;虚幻。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
(3).稀少;消失。 唐 唐彦谦 《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鸞信渺漫。”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次吹万见赠原韵》:“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4).犹渺茫。没有把握。 宋 苏轼 《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目覩积水未退,下田因已没於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
《國語辭典》:糊涂(糊塗)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红楼梦》第二五回:「你这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也作「胡突」、「胡涂」、「糊突」、「鹘突」。
《國語辭典》:暧昧(曖昧)  拼音:ài mèi
1.含混不清、幽暗不明。《晋书。卷三四。杜预传》:「臣心实了,不敢以暧昧之见,自取后累。」
2.行为不光明磊落,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如:「他们之间似乎有暧昧的行为存在。」
《國語辭典》:鹘突(鶻突)  拼音:hú tú
1.混乱、不清楚。《朱子语类。卷四。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则此理本善,因气而鹘突;虽是鹘突,然亦是性也。」《聊斋志异。卷二。婴宁》:「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也作「糊涂」。
2.一种用面粉捍成薄皮,内包肉馅,煮熟后即可食用的食品。也称为「馄饨」。
《國語辭典》:淡漠  拼音:dàn mò
1.淡泊恬静。《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2.印象淡薄。如:「都这么些年了,那件事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淡漠了。」
《漢語大詞典》:浑茫(渾茫)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昇以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閤下之道如元气行乎浑茫之中,其发为风霆雨露者,特糟粕耳。”
(2).谓广大无边的境界。 清 曹寅 《钱塘晓潮》诗:“北斗掉尾天失色,浑茫之元不可测。”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张超然上舍》:“浑茫千顷翻学海,扶疎十丈丰词条。”
(3).模糊;不分明。 清 姚鼐 《米友仁〈楚江风雨图卷〉》诗:“波翻雨横客登楼,天地浑茫不知处。” 梁斌 《播火记》四二:“他们坐在那里,眼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天地相连的地方一带浑茫。”
《國語辭典》:昏瞀  拼音:hūn mào
昏昧不明事理。三国魏。曹植〈九愁赋〉:「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
《國語辭典》:撒花  拼音:sǎ huā
1.无故索得的钱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银锭字号》:「大兵平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也称为「撒花钱」。
2.以错落的花朵为装饰的图样。《红楼梦》第八二回:「开了套间门出来,仍旧带上门,放下撒花软帘。」
3.一种草书体。因其奇邪不楷正如花形,故称为「撒花」。《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捉季布传文》:「上下撒花波对当,行间铺锦草和真。」
《國語辭典》:混芒  拼音:hùn máng
不分明的样子。指上古未开化的状态。《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也作「混茫」。
《國語辭典》:含混  拼音:hán hùn
模糊、不明确的样子。如:「他的言辞含混不清,颇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