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容易  拼音:róng yì
1.不难,从容便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红楼梦》第六五回:「这也容易,凭你说是谁就是谁,一应彩礼都有我们置办。」
2.轻易、随便。《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久已闻得有位牛布衣住在甘露庵,容易不肯会人,相交的都是贵官长者。」
《國語辭典》:朦胧(朦朧)  拼音:méng lóng
1.月色昏暗的样子。唐。来鹄 寒食山馆书情诗:「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西游记》第八一回:「睁著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著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2.不清楚、模糊。唐。李峤〈早发苦竹馆〉诗:「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红楼梦》第四一回:「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3.糊涂。《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
《國語辭典》:昏昏  拼音:hūn hūn
1.昏暗模糊。南朝陈。阴铿〈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2.昏迷不清醒。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3.糊涂不辨是非。《老子》第二○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浑然(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别的样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韩愈〈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國語辭典》:发蒙(發蒙)  拼音:fā méng
1.启发蒙昧。《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2.旧时指教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发蒙师》:「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
《國語辭典》:愦愦(憒憒)  拼音:kuì kuì
1.糊涂。《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试看金翠当年事,愦愦将军更可哀。」
2.扰乱。《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
《國語辭典》:昏迷  拼音:hūn mí
1.思绪昏乱迷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
2.愚昧不明事理。《文选。张协。杂诗》:「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
3.沉迷。《英烈传》第一回:「顺帝那里晓得,只在深宫昏迷酒色,并不知外边灾异若何。」
4.失去知觉、意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心腹搅痛,时复昏迷。」《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國語辭典》:混然  拼音:hùn rán
1.无分别的样子。《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也作「浑然」。
2.浑朴无所知的样子。《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
《國語辭典》:昏昧  拼音:hūn mèi
1.光线昏暗不明。《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贫道见燕、齐、韩、魏,将星昏昧。」
2.神智模糊不清。如:「昨天一整夜没睡,所以现在精神昏昧,错误百出。」
3.昏庸愚昧,不明事理。如:「这位老先生年纪大了,处理事情越来越昏昧独断了。」也作「昏愚」。
4.时代黑暗,政治腐败。晋。潘岳〈萤火赋〉:「犹贤哲之处时,时昏昧而道明。」
《漢語大詞典》:昏愦(昏憒)
(1).头脑昏乱;神志不清。《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眼中垂泪道:‘适才昏憒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处,如大官府之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方昏憒间,忽闻妇人哭入。视之,则縗絰者 长亭 也。” 许杰 《七十六岁的祥福》:“一时间他又震眩在恐怖的心境中。 平梅 抬起头来,看见 祥福 的半昏愦的情形。”
(2).愚昧;糊涂。《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甚矣, 公叔 之病也,乃使我託国於 卫鞅 ,又曰:‘不用则杀之。’夫 鞅 何能为?岂非昏憒之语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老妇昏憒,一时见利取此钱。” 聂绀弩 《论万里长城》:“他就是那时候的,穷乡僻壤的三家村里,昏愦腐朽,愚昧顽固的冬烘学究。”
《漢語大詞典》:忘昏
犹糊涂。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你则是忒现新,忒忘昏,更做道你眼钝。”
分類:糊涂
《漢語大詞典》:昏耄
亦作“ 昏髦 ”。
(1).衰老;老迈。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传:“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 蛮 ,斯亦大夫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变起诈,怨恶而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杜亚 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我家老子昏髦,倘有不悉,郎肯为 长亭 一念老身,为幸多矣。”
(2).昏愦;糊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祖 今年老昏耄已甚,财穀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 宋 欧阳修 《问进士策》之一:“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者,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是以学者不明,异説纷起。” 清 唐甄 潜书·善游:“夫二君荒淫昏髦,先自败德矣。”
《漢語大詞典》:狐突
(1).人名。 春秋 晋 大夫,公子 重耳 之外祖。其二子从 重耳 出亡。 怀公 立,执 狐突 ,令其召二子还,不允,遂被杀。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山西 旧有 狐突祠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山西 太谷县 西南十五里 白城村 ,有 糊涂神祠 ……亦不知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 狐突祠 。 元 中统 三年敕建,本名 利 应狐突庙 。狐、糊同音,北人读入声皆似平声,故突转为涂也。” 清 孙枝蔚 《王陵母墓》诗:“无慙 狐突 能为父,不监 怀公 奈 霸王 。”
(2).糊涂。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三折:“想他慌忙间,怕人撞着,藏在此间,一时寻不着,便心中狐突起来,认是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