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牛蚁(牛蟻)
指病虚,恍惚。 宋 苏轼 《次韵朱光庭初夏》:“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新除病后聪。” 宋 范成大 《复作耳鸣》诗之二:“牛蚁谁知牀下鬭,鸡蝇任向梦中鸣。”亦喻指世事纷乱,是非难分。 宋 陆游 《蜀使归寄青城上官道人》诗:“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参见“ 牛鬭 ”。
《漢語大詞典》:牛斗
指牛宿和斗宿。传说 吴 灭 晋 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 雷焕 告诉尚书 张华 ,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 豫东 丰城 。 张华 派 雷 为 丰城 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 张华 被诛后,失所持剑。后 雷焕 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后常用以为典。 北周 庾信 《思旧铭》:“剑没 丰城 ,气存牛斗。” 唐 杜甫 《所思》诗:“徒劳望牛斗,无计斸龙泉。” 元 萨都剌 《过延平津》诗:“神光射霄汉,牛斗为不明。” 何其芳 《忆昔》诗:“光芒万丈射牛斗,要把人间重铸成。”
《漢語大詞典》:牛斗(牛鬭)
1.谓牛相斗。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元 张雨 《春耕》诗:“壶浆稚子看牛鬭,却过田头午餉时。”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仲堪 父曾有失心病。”后用“牛鬭”指病虚、心神恍惚。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广 客蛇影, 殷 师牛鬭。”
《漢語大詞典》:小辨
(1).在小事上辨别是非。《大戴礼记·小辨》:“寡人欲学小辨,以观於政,其可乎?”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夫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
(2).见“ 小辩 ”。
《漢語大詞典》:小辩(小辯)
亦作“ 小辨 ”。
(1).辩说琐碎小事。荀子·非相:“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 杨倞 注:“小辩谓辩説小事。” 清 龚自珍 《语录》:“予不敢菲薄,采其小辩可也。”
(2).犹巧言。群书治要卷四四引 汉 桓谭 新论:“览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贪饕之人也。”晋书·张载传:“况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志者,则自以为枉伏。莫不饰小辩、立小善以偶时,结朋党、聚虚誉以驱俗。”
(3).犹小说,指细碎琐语。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 晋 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説》《幽明録》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詼谐小辩,或神鬼怪物。”
《漢語大詞典》:遗神(遺神)
(1).指忘却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宋书·顾觊之传:“忘生而生愈全,遗神而神弥畅。”
(2).谓抛弃精神实质。 清 厉鹗 《〈懒园诗钞〉序》:“诸君言为 唐 诗工矣,拙者为之,得貌遗神。”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近岁已来,作者咸师 龚 魏 ,放言倡论,冒为经世之谈;袭貌遗神,流为偏僻之论。”
《漢語大詞典》:十体(十體)
(1).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明 杨慎 《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
(2).指书法的十体。 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 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 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漢語大詞典》:非谤(非謗)
(1).议论是非,指责过失。非,通“ 诽 ”。《汉书·王莽传中》:“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谤之木,敢諫之鼓。” 颜师古 注:“非音曰诽。”
(2).造谣中伤。非,通“ 诽 ”。《汉书·晁错传》:“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颜师古 注:“非读曰诽。”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
《國語辭典》:倒断(倒斷)  拼音:dǎo duàn
1.决断。引申有解决及计划的意思。宋。吴潜〈满江红。举世悠悠〉词:「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皇甫殿直在面前。」也作「道断」。
2.终止。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閒,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呀怨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也作「倒顿」。
3.清楚、明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著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漢語大詞典》:吠形
狗见形影而吠。喻不辨是非而盲目附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 武清侯 石亨 等诬大学士 王文 、大司马 于谦 等迎代之罪,都给事中 王镇 等,亦皆吠形,至有‘誓不同朝’之语。”参见“ 吠形吠声 ”。
《國語辭典》:吠形吠声(吠形吠聲)  拼音:fèi xíng fèi shēng
一只狗看见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辨真伪,盲目附和传说。也作「吠影吠声」。
《漢語大詞典》:昭昧
明暗。犹是非。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智哉众多士,服理辨昭昧。”
《漢語大詞典》:无皂白(無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语本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汉 郑玄 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於王也。”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钟繇 字 元常 , 潁川 长社 人也”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弟於人何太无皂白邪!”《晋书·天文志下》:“比来 江 东无他故, 江 道亦不艰难,而 石季龙 频年再闭关,不通信使,此復是天公憒憒,无皂白之徵也。”
分類:是非
《漢語大詞典》:阿枉
(1).偏私不公正。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平銓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周书·苏绰传》:“唯当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
(2).枉曲,不分曲直是非。 唐 元稹 《卢士玫权知京兆尹制》:“尹正非人,则贤不肖阿枉;奏覆隔塞,则上下不通。”
《國語辭典》:批评(批評)  拼音:pī píng
1.评论是非好坏。通常针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或加以攻击。《红楼梦》第一九回:「天下山水多著呢,你那里知道这些。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我这门样一闹,学堂中人一定要批评我,把我从前的名声,一齐付之东流了。」
2.对文学或艺术品加以分析、比较及评价。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面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
《漢語大詞典》:曲辨
(1).周详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 梁启雄 释:“曲,周也……説文:‘辨,治也。’”一说,谓尽量辨明是非。 郝懿行 曰:辨,古“辩”字。 王先谦 曰: 虞 王 本作“辩”。见 杨柳桥 《荀子诂释》
(2).同“ 曲辩 ”。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古人本分之事,而强以权术处之,是故恶夫曲辨之士也。”
《國語辭典》:白皂(白皁)  拼音:bái zào
皂,黑色。白皂比喻事情的是非原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日亲家初走到,就把话儿来诉告,不问青红与白皂,一迷将奴胡厮闹。」也作「皂白」。
分類:是非
《漢語大詞典》:化声(化聲)
(1).指各种论辩是非的言论。庄子·齐物论:“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郭象 注:“是非之辩为化声。”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言随物而变,谓之化声。” 南朝 宋 何承天 《又答宗居士书》:“徒为化声之辩,竟无明於真知。”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夫别国之语其緐,而化声之情多变。”
(2).推行教化的声誉。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教导民夷,渐以礼仪,化声侔於 延 。”
《国语辞典》:彭蒙  拼音:péng méng
人名。战国齐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