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通气
探微
谙练
疏理
识事
愚暗
合理
理化
理数
愚瞽
董役
分理
说是非
鹘突
识达
《國語辭典》:通气(通氣)  拼音:tōng qì
1.气脉通达顺畅。《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2.通风。如:「这房间窗户太小,不通气。」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
3.互通声息。如:「他们里外通气,窃得了不少机密。」
4.通达事理。如:「那小子学识经验不足,且不通气。」
《漢語大詞典》:探微
(1).探索微妙的事理。 唐 张说 《〈上官昭容集〉序》:“ 上官昭容 ……明淑挺生,才华絶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旧唐书·王虔休传》:“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賾奥,穷理尽性。”
(2).谓察知微细之事。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探微擿伏能视远。”
《國語辭典》:谙练(諳練)  拼音:ān liàn
熟习。《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红楼梦》第一九回:「老耗并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也作「谙达」。
《國語辭典》:疏理  拼音:shū lǐ
1.疏通整理。唐。白居易 池畔诗二首之一:「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
2.肌理不密致。《汉书。卷四九。晁错传》:「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
《漢語大詞典》:识事(識事)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漢語大詞典》:愚暗
亦作“ 愚闇 ”。亦作“ 愚黯 ”。
(1).愚钝而不明事理。《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勾践 愚黯,亲欲为贼。”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四:“弟以造下行营三座,决然可以制贼而诸将尚不能用之,所谓或执拗不肯相听,或愚闇不能相听,此亦其一节也。”清史稿·巴布海传:“ 巴布海 闻上,上责其愚黯。” 李大钊 《青年与农村》:“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
(2).指愚昧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此盖愚暗之局谈,非达者之用怀也。”
(3).愚昧黑暗。 李大钊 《列宁》:“他们自己家庭生活的甘美和那呻吟在帝王虐政下万家生活的愚暗与不幸,恰是一个绝好的对照。”
《國語辭典》:合理  拼音:hé lǐ
合乎道理、事理。《北史。卷五四。斛律金传》:「每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
《國語辭典》:理化  拼音:lǐ huà
1.治理和教化。《晋书。卷三○。刑法志》:「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唐。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枢衡要地,初不得人,则理化劳心,终无成日。」
2.事理的变化。《后汉书。卷三二。樊宏传。论曰》:「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3.物理学和化学。如:「理化馆」、「理化教学」。
《國語辭典》:理数(理數)  拼音:lǐ shù
1.道理、事理。《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等传。评曰》:「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2.天理、天数。《红楼梦》第六九回:「此亦系理数应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漢語大詞典》:愚瞽
(1).愚钝而昧于事理。多用于自谦。后汉书·吴良传:“敢秉愚瞽,犯冒严禁。”陈书·周弘正传:“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隋书·房彦谦传》:“忝蒙眷遇,輒写微诚,野人愚瞽,不知忌讳。”
(2).愚昧的人。 明 刘基 《卖柑者言》:“将以实籩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
《漢語大詞典》:董役
(1).监督劳作。 宋 孙升 孙公谈圃卷中:“ 丁 之董役也,昼夜不息,每画一拱,燃蜡炬一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汪端明:“时 德寿宫 建房廊於市廛,董役者不识事体,凡门闔輒题 德寿宫 字,下至委巷厕溷皆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梁廷栋传》:“建恩洲社学以振文风,董役劝捐,不辞劳瘁。”
(2).正其事理。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文者,表而已矣, 三代 之采物也;辞者,所以董役, 秦 汉 之训詔也。”
《漢語大詞典》:分理
名分与事理。《旧唐书·温造传》:“凡事有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也。分理一失,乱由之生。” 章炳麟 《与邓实书》:“以为文生於名,名生於形,形之所限者分,名之所稽者理,分理明察,谓之知文。”
《漢語大詞典》:说是非(説是非)
(1).指评说事理的是非。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这廝得道夸经纪,学相呵説是非。”
(2).搬弄口舌。《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王婆 道:‘不是老身説是非,大官人宅上有许多,那里讨得一箇似娘子的。’”
《國語辭典》:鹘突(鶻突)  拼音:hú tú
1.混乱、不清楚。《朱子语类。卷四。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则此理本善,因气而鹘突;虽是鹘突,然亦是性也。」《聊斋志异。卷二。婴宁》:「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也作「糊涂」。
2.一种用面粉捍成薄皮,内包肉馅,煮熟后即可食用的食品。也称为「馄饨」。
《漢語大詞典》:识达(識達)
(1).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冲 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杜如晦 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2).识鉴并洞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明 李时勉 《〈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