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还带(還帶)
唐 裴度 一日游 香山寺 。有一妇人借得三条玉带、一条犀带,准备贿赂权贵,营救获罪的父亲,结果遗失寺中。 裴度 得而还之。事见 唐 丁用晦 《芝田录》。 元 关汉卿 据此撰有《裴度还带》杂剧。后以“还带”表示归还珍贵的失物。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行善乃本等,非以责报,救蚁还带,此两人直是陡见,突发此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真生:“ 真 曰:‘君前所见,乃仙人点金石也……醉后失去,隐卜当在君所,如有还带之恩,不敢忘报。’”
《國語辭典》:重心  拼音:zhòng xīn
1.物理学上指一物体所受重力之合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清史稿。卷二七。天文志二》:「承仪之台,约高四尺,中植立柱,以系仪之重心,则左右旋转,高低斜侧,无所不可,故又名百游仪焉。」
2.数学上指三角形中三条中线的共同交点。如:「三角形重心到顶点的距离等于重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两倍。」
3.比喻为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事业上。」
《漢語大詞典》:三龙(三龍)
(1).三条龙。 汉 焦赣 《易林·丰之需》:“三龙北行,道逢六狼。”
(2).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初三杰 张良 、 萧何 、 韩信 。 唐 马总 意林附编引《裴氏新语》:“ 汉祖 驂三龙而乘云路,振长策而驱天下。三龙,人杰也。”
(3).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代 蔡邕 、 崔寔 、 许受 。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人事:“ 蔡邕 、 崔寔 号‘并凤’,又与 许受 号‘三龙’。”
(4).喻三位杰出者。喻 宋 代 孙逢吉 、 孙逢年 、 孙逢辰 。宋史·孙逢吉传:“ 孙逢吉 字 从之 ……弟 逢年 、 逢辰 ,皆有文学行义,时称‘孙氏三龙’。”
(5).喻 三国 时 魏 蜀 吴 三国。 唐 李白 《留别金陵诸公》诗:“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 王琦 注:“三龙, 蜀 、 魏 、 吴 。”
《漢語大詞典》:三条烛(三條燭)
唐 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 唐 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赐及第:“及 小归公 主文, 韜玉 准敕放及第,仍编入其年榜中。 韜玉 置书谢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条烛下,虽阻文闈;数仞墻边,幸同恩地。’”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禹玉》《复斋漫录》:“杜阳杂编言:‘ 舒元舆 举进士,既试,脂炬人皆自将。’以余考之, 唐 制如此耳。故《广记》云:‘ 唐 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而旧説亦言举人试日,已晚,试官 权德舆 於帘下戏云:‘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而举子遂答曰:‘八韵赋成,惊破侍郎之胆。’”
《漢語大詞典》:三术(三術)
(1).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 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 襄 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4)指帝道、王道、霸道。文选·班固〈答宾戏〉:“ 商鞅 挟三术以钻 孝公 , 李斯 奋时务而要 始皇 。” 李周翰 注:“三术,谓帝道、王道、霸道。”一说,指王道、霸道、富国强兵之道。《汉书·叙传上》:“ 商鞅 挟三术以钻 孝公 。”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王、霸、富国强兵为三术也。’王,一也;霸,二也;富国强兵,三也。”(5)谓行仁义之三道。列子·说符:“昔有昆弟三人,游 齐 鲁 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於儒。”(6)进忠言之三术。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进忠言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2).三种特长。梁书·王瞻传:“ 高祖 每称 瞻 有三术:射、棊、酒也。”
《漢語大詞典》:四列
相传 夏禹 治山导水,有三条、四列之说。“四列”说创于 郑玄 ,谓由北至南将山脉分成四列。
《漢語大詞典》:三虞
(1).三次虞祭。仪礼·士虞礼:“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 郑玄 注:“虞,丧祭名。虞,安也。骨肉归於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礼记·杂记下:“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宋 梅尧臣 《司徒陈公挽词》:“拥涂看卤部,谁为毕三虞?”
(2).三位掌川泽之官。国语·齐语:“市立三乡,泽立三虞。” 韦昭 注:“周礼有泽虞之官,虞,度也。掌度知川泽之大小及所生育者。”
(3).三条安民的禁令。逸周书·丰谋:“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敺牧;三,郊不留人。” 孔晁 注:“虞,乐也。设此三禁所以悦民。”
《漢語大詞典》:三鱼(三魚)
东汉 杨震 居 湖城 ,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隶释·太尉杨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应,貽我三鱼,以章懿德。”后以“三鱼”为位至三公之典。参见“ 三鱣 ”。
《漢語大詞典》:三鳣(三鱣)
东汉 杨震 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后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后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南朝 梁 简文帝 《司徒始兴忠武王诔》:“三鱣表服,二鹿随轮。” 宋 司马光 《赠太师文公挽辞》诗:“庭有三鱣集,门容駟马过。”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三鱣集,一鶚翀,向鸡窗挥霓吐虹。”
《國語辭典》:三叉口  拼音:sān chā kǒu
几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交叉的地方。宋。苏轼纵笔〉诗三首之二:「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也作「三叉路」、「三岔路口」。
《漢語大詞典》:三条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汉书·班固传:“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李贤 注:“《周礼》:‘国方九里,旁三门。’每门有大路,故曰三条。”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诗:“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忆昔三条路,居隣数仞墙。”亦省作“ 三条 ”。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三条不远,五达非难。” 唐 刘禹锡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明 杨慎 《垂柳篇》:“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國語辭典》:桂皮  拼音:guì pí
植物名。樟科樟属,约二十种肉桂类药用乾燥树皮或香料用树皮之通称。植株均为常绿乔木。叶披针形,革质互生,表面绿色无毛,三出脉。聚伞状圆锥花丛出自新枝节上,常多花,花被具短筒,有六倒卵状裂片;花柱粗肥,柱头大而为头状。核果椭圆形,平滑无毛,花被宿存为半球形杯状或碟形。供作香料、药用。
《國語辭典》:麻蝇(麻蠅)  拼音:má yíng
动物名。一种苍蝇,灰色,背有三条黑纹,腹部则有黑白相间花纹。喜食酱类、粪便。
《漢語大詞典》:一茅三脊
有三条脊骨的茅草,即菁茅,又名灵茅。管子·封禅:“ 江 淮 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 尹知章 注:“所得灵茅。”管子·轻重丁:“ 江 淮 之间,有一茅而三脊,毋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诸从天子封於 太山 、禪於 梁父 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禪藉,不如令者不得从。”古时帝王封禅都用菁茅滤酒。参阅史记·封禅书。参见“ 三脊茅 ”。
《漢語大詞典》: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国语辞典》:伊犁河  拼音:yī lí hé
河川名。位于新疆,上源由特克斯河、崆吉斯河及哈什河三条河流汇聚而成。三源会合后,以下始称伊犁河。经伊宁西下俄境,注入巴尔喀什湖。
《国语辞典》:虞犯少年  拼音:yú fàn shào nián
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依少年事件处理法第三条第二项内容而有触犯刑罚令之虞犯少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