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法轨
度轨
玉圭金臬
浣准
巨获
巨矱
清明
礼法
宪章
正法
绳墨
军容
治体
不度
令典
《漢語大詞典》:法轨(法軌)
法度。《晋书·刑法志》:“法轨既定则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
分類:法度
《漢語大詞典》:度轨(度軌)
法度。史记·秦始皇本纪:“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分類:法度
《漢語大詞典》:玉圭金臬
比喻重要的准则或法度。圭,观测日影的仪器;臬,靶子。金玉言其贵重。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圣穀篇语:“国朝《岭南文钞》 张南山 《圣穀篇》语云:果中有核,肉中有骨,言中有物。三语括尽要旨,修辞家宜奉为玉圭金臬。”参见“ 圭臬 ”。
《國語辭典》:圭臬  拼音:guī niè
1.古代测定日影时间的器具。
2.比喻法度、典则。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清史稿。卷五○七。畴人列传二。李潢》:「自是天下之习《九章》者,莫不家弆一编,奉为圭臬。」
《漢語大詞典》:浣准(浣準)
(1).管准。古代用以瞄测取平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 高诱 注:“浣準,水望之平。”
(2).比喻法度。 章炳麟 《秦政记》:“夫贵擅于一人,故百姓病之者寡,其餘荡荡平于浣準矣。”
分類:法度器具
《漢語大詞典》:巨获(巨獲)
法度。管子·宙合:“成功之术,必有巨获。” 王念孙 《读志杂志·管子二》:“‘巨获’读为‘榘矱’。”
分類:法度
《漢語大詞典》:巨矱
法度。同“矩矱”
分類:法度
《國語辭典》:矩矱  拼音:jǔ huò
1.本指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比喻规矩法度。《楚辞。屈原。离骚》:「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汉。严忌〈哀时命〉:「上同凿枘于伏戏兮,下合矩矱于虞唐。」
2.作为典范、法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國語辭典》:清明  拼音:qīng míng
1.清澈明净。《荀子。解蔽》:「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2.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3.精神清朗。如:「神志清明」。《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
4.声音清澈响亮。唐。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三首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5.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漢語大詞典》:清明风(清明風)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分類:东南风
《國語辭典》:礼法(禮法)  拼音:lǐ fǎ
礼仪法度。如:「对长辈如此态度,实在有违礼法!」《商君书。更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
《國語辭典》:宪章(憲章)  拼音:xiàn zhāng
1.法度典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
2.遵守法制。《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國語辭典》: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正当、平正的法则。《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汉书。卷六六。公孙贺等传。赞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2.对犯死罪者依法处决。《文明小史》第三回:「背后说这些乱民拿住了,就该一齐正法,还分什么首从?」
3.真实的佛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
《國語辭典》:绳墨(繩墨)  拼音:shéng mò
木工取直的工具。《礼记。经解》:「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后借以比喻法度、规矩。《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國語辭典》:军容(軍容)  拼音:jūn róng
指整个军队的仪容、气象、纪律而言。晋。左思〈魏都赋〉:「其军容弗犯,信其果毅。」
《漢語大詞典》:治体(治體)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國語辭典》:不度  拼音:bù dù
不合法度。《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國語辭典》:令典  拼音:lìng diǎn
1.好的典章法度。《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并序〉:「择皇齐之令典,致声化于雍熙。」
2.泛指法令。《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典。」唐。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凡曲防苛禁不情乖体者悉刬之,壹出乎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