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24,分4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根本
云根
本根
无根
孤根
松根
灵根
托根
托根
根株
草根
盘根
移根
山根
根柢
《國語辭典》:根本  拼音:gēn běn
1.植物的根。唐。齐己 蔷薇诗:「根本似玫瑰,繁英刺外开。」
2.本源、基础。《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3.主要的、重要的。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本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有一两二两赢馀,便也留著些做个根本。」
《國語辭典》:云根(雲根)  拼音:yún gēn
1.山的高处。南朝宋。孝武帝〈登作乐山〉诗:「屯烟扰风穴,积水溺云根。」清。朱彝尊〈夏初临。贺六浑来〉词:「人说当年,离宫筑向云根。」
2.唐宋诗人多称山石为「云根」。唐。李咸用 石版歌:「云根劈裂雷斧痕,龙泉切璞青皮皴。」
《國語辭典》:本根  拼音:běn gēn
1.事物的根基。《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一》:「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文选。曹囧。六代论》:「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
2.事物的来历。汉。王充《论衡。正说》:「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微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漢語大詞典》:无根(無根)
(1).没有根部。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尹知章 注:“道非如卉木,而有根茎花叶也。”太平御览卷五一○引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2).没有根基;没有依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所以我没有动。”
(3).比喻行踪无定。 宋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漢語大詞典》:孤根
(1).独生的根。谓孤独无依或孤独无依者。 唐 张九龄 《叙怀》诗:“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唐 张九龄 《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诗:“孤根自靡託,量力况不任。”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柳亚子 《三月廿一夜听罗迈部长报告时事有作》诗:“披肝沥胆谈团结,赢得孤根泪似麻。”
(2).独立的根基;独特的根底。 唐 杜甫 《滟滪》诗:“ 灧澦 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三:“沧江见底应无日,万丈孤根世不知。” 金一 《文学观》:“ 杜 之《典》, 马 之《考》,尤掌故海也。 郑樵 孤根,前无古人。”
《漢語大詞典》:松根
(1).松树的根。 唐 王绩 《游北山赋》:“杞叶煎羹,松根溜醥。” 宋 唐慎微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木·松脂》:“松根白皮,主辟穀不饥。”
(2).手指关节的隐语。《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亚其虎膺,曲其松根。”
《漢語大詞典》:灵根(靈根)
(1).神木的根。 晋 孙拯 《赠陆士龙》诗:“制动以静,祕景在阴,灵根可栖,乐此隈岑。”
(2).植物根苗的美称。 唐 柳宗元 《种术》诗:“戒徒斸灵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马光 《和昌言官舍十题·石榴花》:“灵根逐 汉 臣,远自 河 源至。”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月下刘中明招赏牡丹》曲:“一丛凝露在沉香,移得灵根傍锦堂。” 清 秋瑾 《白梅》诗:“淡到罗浮忘色相,謫来尘世具灵根。”
(3).指才德修养。 汉 扬雄 《太玄·养》:“藏心於渊,美厥灵根。” 范望 注:“灵根,道德也。”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诗赠之》:“ 咸池 浴日月,深宅养灵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于时侍郎,卓尔灵根,有光厥师,兼华众门。”
(5).对祖先的敬称。文选·张衡〈南都赋〉:“固灵根於 夏 叶,终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注:“ 刘累 自 夏 而迁於此,故云‘固灵根於 夏 叶’,终于 殷 周 秦 三代,然后 汉 兴乃蕃盛。”文选·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殞,怨具尔之多丧。” 刘良 注:“灵根,灵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旧族,朝廷之夙将也。灵根自远,圣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二:“ 龙树 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 刘逸生 注:“灵根,指佛祖,这里具指 龙树 。”
(7).性灵,智慧。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中国 经二十餘朝之独夫民贼,闭塞其聪明,钳制其言论,灵根尽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灌溉五华植灵根。” 务成子 注:“灵根,舌本也。” 宋 陆游 《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力守谁能发底火?深潜自足美灵根。”
(9).借指人的身体。《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灵根,酖毒不可恪。” 吕延济 注:“《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坚固老不衰。’然灵根喻身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六:“荒淫伐灵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缘。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天子与贵妃尘中虽已造业,灵根尚未消尽。”
《漢語大詞典》:托根
犹寄身。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后此,夫人综览季世,渐入浇漓,思携尔托根上国。” 周瘦鹃 《苏州游踪·记义士梅》:“铁榦虬枝綉古苔,羣芳谱里百花魁,托根曾在五人墓,尊号应封义士梅。”
分類:寄身
《漢語大詞典》:托根(託根)
附着生根。比喻置足,寄身。《晋书·文苑传·赵至》:“又北土之性,难以託根;投人夜光,鲜不按劒。” 宋 张舜民 《岩花》诗:“託根何太远,得地亦相宜。” 明 张居正 《送大曹长旸谷南先生赴留都考功序》:“杞梓楩柟,託根於沃阜,高者千仞,大者百围,庙堂之栋,於彼资焉。”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天涯芳草泣王孙,何处春风可託根。”
《國語辭典》:根株  拼音:gēn zhū
1.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汉。王充《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唐。陆龟蒙〈丁隐君歌〉:「老树根株若蹲兽,霜浓果熟未容收。」
2.比喻事物的根本、基础。唐。杜甫〈奉赠射洪李四丈〉诗:「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宋。苏舜钦〈迁居〉诗:「手足日不闲,在地无根株。」
3.根除。《金史。卷一二八。循吏列传。张奕》:「后五日,都统完颜阿鲁补以军至归德,欲根株馀党,奕以阖门保郡人无他,遂止。」
4.林木伐采后,所残留的略高于地面之主干及地下之根系,合称为「根株」,可用来进行「根株萌檗」之天然更新。
《骈字类编》:草根
唐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景彝对月 草根虫穴吟来久,屋角星河落更清。
宋 陆游 峡口夜坐 草根缀微露,萤火飞熠熠。
元 贡师泰 吴淞江上谩兴二首 其二 露冷草根鸣蟋蟀,雨晴花影转蛸蟏。
明 刘基 江上曲八首 其五 草根错认骊珠吐,自是西风白露团。
明 杨基 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十首 其八 花底蛛丝迷蛱蝶,草根虾族变蜻蜓。
分类:草根
《漢語大詞典》:盘根(盤根,槃根)
(1).谓树木根株盘曲纠结。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毻毛新鵠小,盘根古树低。” 五代 齐己 《古松化为石》诗:“盘根几耸翠崖前,却偃凌云化至坚。”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絶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
(2).比喻相互勾结,根深蒂固。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忠良会边》:“奸风成癖党盘根也。”
(3).见“ 盘根错节 ”。
(4).犹奠基。 唐 李白 《明堂赋》:“势拔五岳,形张四维,轧地轴以盘根,摩天倪而创规。”
(5).指根基。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
槃根:盘曲的木根。喻难办之事。 清 钱谦益 《太仆寺添注少卿熊明遇授中宪大夫制》:“蔚有君子之文,兼通当世之务……风力愈修,槃根尽解。”
《國語辭典》:槃根错节(槃根錯節)  拼音:pán gēn cuò jié
树木的根干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理解。《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也作「盘根错节」、「错节盘根」。
《國語辭典》:盘根错节(盤根錯節)  拼音:pán gēn cuò jié
树木的根干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复杂,不易理解。《魏书。卷六八。甄琛传》:「今河南郡是陛下天山之坚木,盘根错节,乱植其中。」也作「槃根错节」、「错节盘根」。
《漢語大詞典》:移根
犹移植。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啊,我污池中的白莲,如今才移根在 瑶池 里来了!”参见“ 移植 ”。
分類:犹移移植
《國語辭典》:移植  拼音:yí zhí
1.将植物从生长的地方,移栽至另一地方。
2.将某动物体的器官组织,移到其他部位或另一动物体上。如皮肤、眼角膜等的移植。也作「移殖」。
《國語辭典》:山根  拼音:shān gēn
1.山脚。北周。庾信〈明月山铭〉:「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2.术数用语。指鼻梁。《金瓶梅》第九六回:「你这山根不宜断绝,麻衣祖师说得两句好:『山根断兮早虚花,祖业飘零定破家!』」《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此媪面如满月,唇若红莲,声响神清,山根不断,乃大贵之相。」
3.俗称后颈为山根。
《國語辭典》:根柢  拼音:gēn dǐ
1.草木的根。《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蟠木根柢,轮囷离诡,而为万乘器者。」《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臣闻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
2.事物的基础。《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等传。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文明小史》第一回:「原来这位姚老先生,学问极有根柢,古文工夫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