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类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又】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根,即耳根也。盖由此方之人,耳根最利,闻法易入。故文殊选拣圆通之门,取耳根为第一也。然以耳根为圆通门者,特假其通入而已,必期脱去声尘,反闻自性,然后为复本归源之至。一根既然,诸根亦寂。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二十二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眼根Caks!urindriya,二耳根S/rotrendriya,三鼻根Ghra%n!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a%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s!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十苦根Duh!khendriya,十一乐根Sukhendriya,十二忧根Daumanasyendriya,十三喜根Saumanasyendriya,十四舍根Upeks!endriya,已上五者,所谓五受也。十五信根S/raddhendriya,十六精进根Viryendriya,十七念根Smr!tindriya,十八定根Sama%dhindriya,十九慧根Prajn^edriya,已上五根,所谓信等之五根也。二十未知当知根Ana%jn^a%tama%jn^a%sya%mindriya,二十一已知根A^jn^endriya,二十二具知根A^jn^a%ta%vindriya,已上三者所谓三无漏根也。见俱舍论三、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二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锐利者,二、钝根,修佛道根性之纯弱者。无量寿经下曰:「诸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一、正根,二、扶根。扶根又名扶尘根,浮尘根。我等所见及之血肉所成之五根也。此唯为正根之依处,更无发识取境之用,眼如葡萄,耳如卷叶者是也。正根又名胜义根。为清净微细之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以能有发识取境之用,故比知为正根也。【又】(术语)男女之二根也。楞严经九曰:「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此秽言。」
【佛学常见辞汇】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
〔一、浮尘根〕,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二、胜义根〕,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是也。
八定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禅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总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禅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禅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根本定也。七十五法名目曰:「根本定离下地烦恼得之,近分定伏下地烦恼得之。(中略)上二界合八根本八近分也。」
十一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数论师所立。(参见:数论)
十四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十根本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使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使同。
入一切平等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不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贪瞋痴之三毒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智度论六曰:「闻三善则喜,闻三不善则不欢喜。」
【佛学常见辞汇】
即贪瞋痴三毒。
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贪瞋痴之三毒也。此三者能生恶业,故名为根。见大乘义章五本。【又】上中下之三根。就众生善根之强弱而言。【又】谓三无漏根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无漏根。谓见,修,无学三道之无漏智也。一未知当知根。在于见道,无漏智为向无始以来未曾知之苦集灭道四谛之境,自此当知彼而行动者,故其无漏智名为未知当知根。盖在见道者为苦法智忍至道类智忍之十五心,于此十五心观上下二界四谛之境间,无论何者,无漏智未曾知之境界,自是当知而始运转也。但此未知当知根虽以无漏之慧根为主,然就同时相应之心心所法,有最胜能者,使之相从,以善根与喜乐舍三受根及信等五根,都合九根为体。二已知根。是为修道之无漏智。在修道,于上下之四谛无所谓未曾知者,无论何者皆已知了,但为断修惑,数数观四谛之境,是名为已知根。以九根为体。与上之未知根同。三具知根。是为无学根之无漏智。即尽智无生智也。无学之圣者,起尽智或无生智,则己已知四谛之理。有此自知心名为具知。此具知亦合九根如上。已上为新译之名。旧译名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见俱舍论二、智度论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贪瞋痴,因它们能够生长众生的恶业。2。众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种,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无漏根的简称。
三根坐禅说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本莹山著。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三无漏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二根中最后之三根也。意根,乐根,善根,舍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三道而立三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于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谛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于修道,虽已知了四谛之理,而更为断所馀之烦恼,于彼四谛之境数数了知者,名为已知。三、具知根,彼九根之在无学道者,在于无学道,己知为知了四谛之理,具有其知,故名为具知。此三根皆无漏也。旧谓之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俱舍论三曰:「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三道如次建立三无漏根,谓在见道依意等九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智度论二十三曰:「未知欲知根。(中略)知根。(中略)知已根。」
【佛学常见辞汇】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證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三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三毒而立三善根:一无贪,二无瞋,三无痴。此三者皆为生无量善法之根本,故名善根。见集异门足论三。【又】即施,慈,慧之三者。反于贪瞋痴之三者。新译仁王经中曰:「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贪,二不瞋,三不痴。十住毗婆沙论一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智度论三十曰:「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法生增长。」
【佛学常见辞汇】
即无贪、无瞋、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一、无贪善根〕,谓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瞋善根〕,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瞋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瞋善根。
〔三、无痴善根〕,谓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无罪法,知应修法,知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
三种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布施,慈悲,智慧之称。
大自在天与男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自在天依万物生本之义。而自在天派之人。以人之男根为天神之神实而祀之。续高僧传玄奘传曰:「至劫比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馀尺,中有天根,谓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都异道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为多。」西域记健驮罗国记曰:「跋虏沙城东北五十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妇像毗摩罗天女也。闻诸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灵异既多祈祷亦众。印度诸国求福请愿,贵贱毕萃远近咸会,乃至山下有大自在天祠。」是初为男根,后为女根也,此男女根之义。为与自在天同体之那罗延天名,更为分明(梵王与那罗延与摩醯首罗一体三分如上所引)。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那罗延是神名,此云人种神。」此那罗延天之居处,居于欲界之顶上第六天,常为佛道之障碍,故佛法之中名为摩罗天。慧疏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智度论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爱染明王之箭,极秘说亦表男根)。同十曰:「魔王六欲天主。」其先以女根为毗摩罗(Vimala%)(毗如毗婆沙毗沙门毗卢舍那之毗妙胜高大之义)。又,摩罗之名,本来为男女根之名,(参见: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