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有罪
(1).有犯法的行为。亦指有犯法行为的人。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国语·晋语七:“臣闻 絳 之志,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其将来辞。”汉书·宣帝纪:“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 唐 虞 犹不能化天下。”
(2).有过错。 古华 《芙蓉镇》第一章五:“ 桂桂 心里好反悔,把自己的女人惹哭了,有罪。”
(3).表示失敬陪礼之辞。《快心编二集》第九回:“昨日有罪极了,又累 白老爹 走了两遭,叫老婢置身无地。”
《國語辭典》:无罪(無罪)  拼音:wú zuì
1.没有过错。《诗经。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三国演义》第六九回:「众官自恩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
2.罪状不成立。如:「经过法律的审判,她终于被判无罪。」《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月饼中既无毒药,则魏家父女即为无罪之人,可以令其具结了案。」
《國語辭典》:罪人  拼音:zuì rén
1.有罪的人。《书经。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臣今身无官爵,削夺已尽,身是罪人,漂流靡定,不敢复归藩方。」
2.归罪于人。《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國語辭典》:无辜(無辜)  拼音:wú gū
1.无罪。《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戮,令他每三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
2.无罪的人。《书经。多方》:「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漢語大詞典》:无咎(無咎)
没有祸殃;没有罪过。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子必来,我受,其无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説 吴梁 ,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清史稿·后妃传·太祖继妃富察氏:“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
(1).无灾祸;无过失。《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孔颖达 疏:“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宣缪姜:“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孔颖达 疏:“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國語辭典》:伐罪  拼音:fā zuì
讨伐有罪。晋。潘岳 西征赋:「当光武之蒙尘,致王诛于赤眉,异奉辞以伐罪,初垂翅于回溪。」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分類:讨伐有罪
《國語辭典》:罪过(罪過)  拼音:zuì guò
1.罪恶过失。《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所以陛下问我有何罪过,自己不能知道,请按律定罪便了。」
2.责备、抱怨。《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老拙两个薄薄罪过他两句言语,不想女儿性重,顿然悒怏,不吃饮食,数日而死。」
3.自谦不敢当。
《國語辭典》:请罪(請罪)  拼音:qǐng zuì
1.问罪。《书经。汤诰》:「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左传。僖公二年》:「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2.承认己过,自请处分。《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王烈传》:「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两亲家两亲妈,各自请罪,认个悔气,都道一桩事完了。」
3.请求免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桓帝延熹二年》:「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乃其次焉。吏民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
《國語辭典》:冤枉  拼音:yuān wǎng
1.冤屈。多指无辜被诬或无故受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老残游记》第三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难道没有冤枉吗?」
2.给无辜者加上罪名。《喻世明言。卷一三。张道陵七试赵升》:「平日间冤枉他一言半字,便要赌神罚咒,那个肯重叠还价?」
3.吃亏、不值得。如:「这钱花得有点冤枉。」
《國語辭典》:纪录(紀錄)  拼音:jì lù
1.记于书册的资料。如:「会议纪录」。《魏书。卷一。序纪》:「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也作「记录」、「记载」。
2.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他的体重终于打破世界金氏纪录。」也作「记录」。
3.记于书册。如:「他把每天的生活情形纪录在日记上。」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迪斯用来,颇可纪录,虽一精思,议而复误,故撰古训。」也作「记录」、「记载」。
4.做纪录的人。如:「下次的会议就由你当纪录。」也作「记录」。
《國語辭典》:株连(株連)  拼音:zhū lián
因一个人的罪,而牵连许多人。像砍伐树木,根株相连一般。《新唐书。卷二○九。酷吏传。吉温传》:「于是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文明小史》第六回:「宵小工谗,太守因而解任;贪横成性,多士复被株连。」也作「株蔓」。
《國語辭典》:示众(示眾)  拼音:shì zhòng
公开让众人观看,通常含有警诫之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西游记》第九回:「先将李彪钉在木驴上,推去市曹,剐了千刀,枭首示众讫。」
《漢語大詞典》:罚罪(罰罪)
讨伐或惩处有罪者。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土,奉辞罚罪。”管子·版法:“罚罪宥过以惩之,杀戮犯禁以振之。” 南朝 梁 沈约 《立左降诏》:“罚罪之奏,日闻于蚤朝。” 清 龙启瑞 《复唐子实书》:“果能赏功罚罪,则此贼何足办?”
《漢語大詞典》:待放
古谓人臣有罪辞职等待放逐。《公羊传·宣公元年》:“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何休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刑之则恐误刑贤者。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属,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贤者之类也。三年者,古者疑狱,三年而后断。” 汉 王逸 《楚辞·东方朔〈七谏〉序》:“古者,人臣三諫不从,退而待放。”魏书·慕容契传:“ 高祖 曰:‘古有待放之臣,亦有离俗之士,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
《國語辭典》:舆榇(輿櫬)  拼音:yú chèn
用车载运棺材,自明有死罪或以死自誓。《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周书。卷四○。颜之仪传》:「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