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驳还(駁還)
犹驳回。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二二回:“当下电请政府,拟组织特别法庭,审讯案犯,当经司法部驳还。”参见“ 驳回 ”。
分類:驳回东藩
《國語辭典》:驳回(駁回)  拼音:bó huí
1.不答应、不承认。《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心上实在不懂,当面又不敢驳回。」
2.法院对不合诉讼程序及缺乏法定要件的案件,不予受理。
《國語辭典》:反驳(反駁)  拼音:fǎn bó
因反对而辩驳。如:「讨论问题时,不能只是一味地反驳别人。」
《國語辭典》:驳勘(駁勘)  拼音:bó kān
驳回原判,重新审勘。《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景定元年,乃下诏曰:『比诏诸提刑司,取翻异驳勘之狱,从轻断决。』」《明史。卷二五五。黄道周列传》:「英国公张惟贤与民争田,廷秀断归之民。惟贤属御史袁弘勋驳勘,执如初。惟贤诉诸朝。帝卒用廷秀奏,还田于民。」
分類:驳回重行
《漢語大詞典》:畏却(畏卻)
谓怕被驳回。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 颜师古 注:“却,退也。畏为上所却退。”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 李林甫 兴 韦坚 等狱,欲危太子,狱事畏却,以 国忠 怙宠,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
分類:驳回
《漢語大詞典》:举驳(舉駁,舉駮)
亦作“ 举駮 ”。提出理由,予以驳回。宋史·仁宗纪一:“詔大辟疑者奏讞,有司毋輒举驳。”宋史·职官志一:“ 元丰 七年有旨,举駮事,依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例。”
《漢語大詞典》:议驳(議駁,議駮)
亦作“ 议駮 ”。
(1).议论错杂不一。 汉 王充 论衡·异虚:“ 高宗 祭 成汤 之庙,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为远人将有来者,説尚书家谓雉凶,议駮不同。”
(2).提出异议,予以驳回。《光绪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澜 提讯。嗣据该侍郎仍照原拟具奏,经刑部以情节岐异议驳。”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否则交部议奏时,我必议驳。”
《漢語大詞典》:驳行(駁行)
亦作“駮行”。
(1).驳杂不纯美的德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有术之主,信赏以尽能,心罚以禁邪,虽有駮行,必得所利。” 王先慎 集解:“駮行,不贞白而駮杂者。”
(2).谓交议奏参的公文被吏部驳回。《六部成语注解·吏部》:“驳行:交部参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则由部行文驳之。”
《漢語大詞典》:驳问(駁問)
驳回审问。《元典章·朝纲一·政纪》:“及结案重囚,虽经廉访司审録无寃,中间却有漏落情节,追勘不完,必致再行驳问,淹禁囚徒不能与决。”明史·詹尔选传:“驳问之事烦,上意在惩奸顽也,而或疑明启之刑书,几禁加等之纷乱。”
分類:驳回审问
《國語辭典》:驳斥(駁斥)  拼音:bó chì
反驳斥责。如:「他的意见提出后,立刻遭到驳斥。」《孽海花》第二四回:「我国严词驳斥了几回,日本就日日遣兵调将,势将与我国决裂。」
《國語辭典》:驳回(駁回)  拼音:bó huí
1.不答应、不承认。《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心上实在不懂,当面又不敢驳回。」
2.法院对不合诉讼程序及缺乏法定要件的案件,不予受理。
《漢語大詞典》:驳审(駁審)
(1).驳问审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桐公:“自 戴 入井,邻人殴杀其妇,为妇翁所讼,驳审年餘,仅存皮骨而归。”
(2).驳回再审。红楼梦第一百回:“不想刑部驳审,又托人花了好些钱,总不中用。”
《漢語大詞典》:驳查(駁查)
驳回核查。 明 焦竑 玉堂丛语·铨选:“凡投选及各项文移,吏辈多假驳查送问为骗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若结末一批,须将本项从前结算但有渺漠俱宜算入,否则上房驳查补解,又是一番多费矣。”
分類:驳回核查
《國語辭典》:驳回(駁回)  拼音:bó huí
1.不答应、不承认。《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心上实在不懂,当面又不敢驳回。」
2.法院对不合诉讼程序及缺乏法定要件的案件,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