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雷同  拼音:léi tóng
雷一发声万物无不同时响应。今用于人或事物间有相同之处。《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汉。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末):『我也作诗了。』(小旦):『不许雷同。』」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國語辭典》:喁喁  拼音:yóng yóng
众人向慕的样子。《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漢語大詞典》:趋和(趨和)
随声附和。汉书·郑当时传:“ 当时 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斥臧否。”新唐书·李德裕传:“始议用兵,中外交章固争,皆曰:‘ 悟 功高,不可絶其嗣。又 从諫 畜兵十万,粟支十年,未可以破也。’它宰相亦媕婀趋和。”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至於北伐,举朝趋和,而争之者不数人。今既更化,当先破尚同之习。”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楔子:“ 王文韶 是 汉 尚书中新近十分得宠的人,因为他善于‘趋和承意’,僚属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琉璃蛋’。”
分類:随声附和
《漢語大詞典》:迎风簸簸箕(迎風簸簸箕)
比喻随声附和。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你打破盆则论盆,休的要缠麻头、续麻尾,连你也迎风儿簸簸箕。”亦省作“ 迎风簸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则问你个 彭大公 ,怎么的也这等迎风簸。”
分類:随声附和
《漢語大詞典》:众犬吠声(衆犬吠聲)
喻随声附和。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李君神》:“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沲。”
分類:随声附和
《國語辭典》:移宫换羽(移宮換羽)  拼音:yí gōng huàn yǔ
宫、羽,古代的乐调名。移宫换羽指更换曲调。宋。周邦彦 意难忘。衣染莺黄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亦比喻事情有变化。明。朱权《荆钗记》第四八出:「移宫换羽虽非巧,仿古依今教尔曹,奉劝诸君行孝道。」
《国语辞典》:顺口答音儿(顺口答音儿)  拼音:shùn kǒu dá yīn ér
随声附和。如:「人要有主见,别只会顺口答音儿。」
分类:随声附和
《國語辭典》:同声(同聲)  拼音:tóng shēng
1.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如:「异口同声。」《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2.同行、同业。《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著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國語辭典》:声响(聲響)  拼音:shēng xiǎng
声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等了多时,并不见墙里有些些声响。」
《漢語大詞典》:吠声(吠聲)
(1).指狗叫声。《淮南子·泰族训》:“吠声清於耳,兼味快於口。” 艾青 《透明的夜》诗:“狗的吠声,叫颤了满天的疏星。”
(2).一条狗叫,群犬闻声跟着叫。喻盲从,随声附和。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加以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士子生长草野,不及见 嘉 隆 故老,以审知是非之实;而一时著述编録之人,不过据近代文集,吠声附和。”参见“ 吠形吠声 ”。
《國語辭典》:吠形吠声(吠形吠聲)  拼音:fèi xíng fèi shēng
一只狗看见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辨真伪,盲目附和传说。也作「吠影吠声」。
《漢語大詞典》:声影(聲影)
语本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简梁汾》词:“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羣吠。”
《漢語大詞典》:附上
(1).对君上随声附和。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以苛为密,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
(2).书信用语。附带奉上。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附上稿一篇,可用与否,仍希裁夺。”
《漢語大詞典》:从声(從聲)
(1).谓随声附和。荀子·臣道:“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
(2).古代指五音中的宫、商、角三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五音:宫、商、角为从声,徵、羽为变声。从谓律从律,吕从吕;变谓以律从吕,以吕从律。”
《國語辭典》:应声虫(應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随声答和的昆虫。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发言则喉中有回应之声。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漢語大詞典》:应病(應病)
唐 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 苏澄 ,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輒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復应如初。 澄 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参见“ 应声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