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虚实(虚實)
(1).虚或实;虚和实。韩非子·安危:“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於众寡。” 宋 苏辙 《老聃论下》:“今将以求夫 仲尼 、 老聃 之是非者,惟能知虚实之可用与否而已矣。” 清 李渔 《蜃中楼·结蜃》:“今日二女在蜃楼眺望, 柳生 在海上閒行,不但有仙凡虚实之分,又有海水沧波之隔,若无神仙暗渡,两边怎得相亲。”
(2).真伪。后汉书·度尚传:“夫事有虚实,法有是非。”梁书·朱异传:“ 普通 五年,大举北伐, 魏 徐州 刺史 元法僧 遣使请举地内属,詔有司议其虚实。” 宋 苏轼 《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今者已行常平糶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或云议者以为帑廩不足,欲假此法以赡边用。臣不知此言虚实,若果有之,乃是小人之邪説,不可不察。” 清 顾炎武 《答次耕书》:“ 子德 书来云,顷闻将特聘先生,外有两人,此语未审虚实。”
(3).指内部的实际情况。后汉书·朱俊传:“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旧唐书·刘黑闼传:“ 建德 有所经略,必令专知斥候,常间入敌中覘视虚实。”《水浒传》第十一回:“他在 沧州 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知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计败韦铁牛》:“一路上, 韦铁牛 本想从老百姓的嘴里,打听打听 金田村 的虚实,但老百姓一见官兵出来,不知是来催粮还是抓丁,都避开了。”
《漢語大詞典》:貂狗相属(貂狗相屬)
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唐 崔倬 《叙石幢事》:“ 倬 自幼学慕习 鲁公 书法……惜其高踪堙没,遂命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虽真贋悬越,貂狗相属,且復瞻仰 鲁公 遗文,昭示於后矣。”参见“ 貂不足,狗尾续 ”。
《漢語大詞典》:轻重(輕重)
(1).物体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赵岐 注:“轻重,谓斤两。”隋书·律历志上:“量有轻重,平之以权衡,则不失黍丝。” 茅盾 《色盲》六:“ 林白霜 慢慢地将这信笺折迭成为小方块,拈在手指上轻轻地颠着,似乎估量它的轻重。”
(2).谓尊卑贵贱。亦指尊卑贵贱的人。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君父并立于天下,国自国,家自家,两不相涉,本无窒碍,尊号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
(3).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庄子·让王:“ 僖侯 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矣。 子华子 可谓知轻重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我知道他是小孩子,说话不懂得轻重。”
(4).谓增减。管子·国蓄:“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新唐书·常衮传:“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 韩滉 使度支,与 衮 皆任情轻重。 滉 恶国子习业 张参 , 衮 恶太子少詹事 赵惎 ,皆少给之。”
(5).喻贤愚,好坏。《楚辞·庄忌〈哀时命〉》:“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王逸 注:“言己如得执持权衡能无私阿,称量贤愚必不过差,各得其理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6).谓左右、影响事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陈奇猷 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处 周公 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俗,攻战如神,敌国繫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方 蜀 汉 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胡三省 注:“言左投则 蜀 重,右投则 汉 重也。” 清 戴名世 《穷鬼传》:“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
(7).权衡;褒贬。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利害之贤,或不好士,不能为轻重,则众不归而士不附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銖两为千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各国领事时有交涉事件,而其译员恒多任意轻重,致有彼此误会之事。”
(8).真伪虚实。史记·大宛列传:“外国亦厌 汉 使人人有言轻重,度 汉 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 汉 使。”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汉 使言於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太史慈:“但使 慈 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过 策 ,便前鬭,正与 策 对,得其兜鍪。”
(9).主次。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去兵去食:“此又权於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10).指声音的高低强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皎然 诗式·明四声:“近自 周顒 、 刘绘 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叶圣陶 《夜》:“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11).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轻重篇》论述最详。 清 末曾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轻重学”。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既得 管仲 ,与 鲍叔 、 隰朋 、 高傒 修 齐国 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 人皆説。”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盖 管氏 之轻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寿昌 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真伪(真僞)
真假。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公府不能昭察真伪。”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復可辨。”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四十:“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諦。” 秦牧 《长街灯语·人和稗草的战争》:“有经验的老农,在稻苗和稗苗都很幼小的时候,就可以锐利地辨别良莠,认清真伪了。”
分類:真伪
《漢語大詞典》:真赝(真贋)
亦作“ 真贗 ”。 犹真伪。 晋 陆机 《羽扇赋》:“不能别其是非,人莫敢分其真贋。”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 信安 孟王 仁仲 酷嗜法书名画,且能别真贋。” 明 文徵明 《题沈润卿所藏阎次平画》:“此为吾友 沈润卿 所藏,真贗余不能辨。”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僕文无足道,特於学术之邪正,文章之真贋,民生之利病,略能言之。”
分類:真伪
《漢語大詞典》:声影(聲影)
语本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简梁汾》词:“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羣吠。”
《漢語大詞典》:滴血
(1).旧时用血辨别亲属真伪之法。据说至亲之血,共滴水中则相凝合,验尸时,以生者之血滴死者骨上则渗入。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滴血:“验尸有滴血之法,其来已久……然则滴血之法,其起于六朝歟?”参见“ 滴骨亲 ”。
(2).指杜鹃的啼鸣。相传杜鹃啼至滴血乃止。 唐 陆龟蒙 《子规》诗:“高处已应闻滴血,山榴一夜几枝红。” 唐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诗:“ 蜀 魄未归长滴血,祇应偏滴此丛多。”
《漢語大詞典》:滴骨亲(滴骨親)
旧说谓以血滴骨能辨别亲属真伪,因此亦称亲生关系为滴骨亲。 宋 宋慈 《洗冤集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的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参见“ 滴血 ”。
《漢語大詞典》:鉴定(鑑定)
亦作“鉴定”。
(1).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宋 陆游 《跋中和院东坡帖》:“鉴定精审,无一帖可疑者。”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滴露研硃非草草,从容鑑定庶无尤。” 茅盾 《委屈》:“这衣服的剪裁式样,要是给话剧团管道具的专家见了,准会鉴定出它是哪一年的时装。”
(2).指对人功过、出身和优缺点等的鉴别和评定。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奸雄’这一鉴定,是 许劭 的创造。”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他对于成分的鉴定特别细心。”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哟!我又不是干部科长,成天给你作鉴定。”
《漢語大詞典》:紫朱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何晏 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乱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伪。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虚妄显於真,实诚乱於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明 袁宏道 《感兴》诗之三:“道逢一古叟,开唇论紫朱。”
分類:真伪
《漢語大詞典》:证明(證明)
(1).据实以明真伪。汉书·儒林传·孟喜:“同门 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 颜师古 注:“证明,明其伪也。”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家语国语虽於古事有所证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证先王之法。” 峻青 《海啸》第二章十七:“这个决定,现在已为事实所证明,也无需进行任何解释了。”
(2).参悟。《坛经·忏悔品》:“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 明 李贽 《解经题》:“岂知此经为了义之密经,此修为证明之密修。”《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又问道:‘你是几时澈悟到这步田地的呢?’ 逸云 道:‘也不过这一二年。’ 德夫人 道:‘怎么便会证明到这地步呢?’”
(3).证人或证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世间有此薄行之妇!官府不知,乃使鬼来求申,有媿民牧矣。今有烦先生做个证明,待下官尽数追取出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便把日头为证见,日月三光作证明。”
(4).证明身分或权力的文件。 赵树理 《登记》:“我听说他们两个要到区上登记,村公所不给开证明。”
《漢語大詞典》:郑鼠(鄭鼠)
后汉书·应劭传:“昔 郑 人以乾鼠为璞,鬻之於 周 。” 李贤 注引尹文子:“ 郑 人谓玉未琢者为璞, 周 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 人遇 郑 贾,人曰:‘欲买璞乎?’ 郑 贾曰:‘欲之。’出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战国策亦然。今此乃云‘ 郑 人以乾鼠为璞’便与二説不同。此云‘乾鼠’,彼云‘未腊’,事又差舛。”后以“郑鼠”比喻真伪混淆或以假乱真。《全唐诗》卷七八七载《人不易知》:“ 郑 鼠今奚别, 齐 竽或滥吹。” 唐 广宣 《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 郑 鼠寧容者, 齐 竽久舍诸。”参见“ 郑璞 ”。
《漢語大詞典》:郑璞(鄭璞)
古代 郑国 人叫未经雕琢的玉为璞,后世因以“郑璞”喻才不出众的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一言之誉, 东陵 侔於 西山 ,一眄之荣, 郑 璞踰於 周 鼎。”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虚名同 郑 璞,散质类 庄 樗。”
分類:雕琢
《漢語大詞典》:沈昧
暗昧,真伪不明。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鉴幽微,灵銓揣物,思灼沉昧,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分類:暗昧真伪
《漢語大詞典》:珉玒
玒,玉名。喻真伪美丑。 元 周德清 《斗鹌鹑·赠小玉带》套曲:“不辨珉玒,纷纷贯耳。” 明 郑真 《鉴如歌为胡仲章作》:“世溷浊而不清兮,曾莫辨於珉玒。”
分類:真伪
《漢語大詞典》:帖学(帖學)
1.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2.以宗尚 晋 王羲之 、 王献之 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尊碑:“ 晋 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跡至 明 犹有存者,故 宋 元 明 人之为帖学宜也。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復覩,即 唐 人钩本,已等凤毛矣…… 道光 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漢語大詞典》:四察
指用目、耳、口、心察真伪,审正邪。逸周书·小开武:“四察:一,目察维极;二,耳察维声;三,口察维言;四,心察维念。”
分類: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