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韵(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音韵」。
2.声母和韵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國語辭典》:声容(聲容)  拼音:shēng róng
1.声音与容仪。《宋史。卷一三九。乐志十四》:「声容孔昭,中外悦喜。」宋。苏轼〈次韵答顿起〉诗二首之一:「相逢应觉声容似,欲笑先惊岁月奔。」
2.声名、美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
《漢語大詞典》:声度(聲度)
犹声调。 宋 吴坰 五总志:“至夕,乃与同列饮酒以待,果一男子三叹而歌。有 赵琼 者,倾耳堕泪,曰:此 秦七 声度也。”
分類:声调
《國語辭典》:腔子  拼音:qiāng zi
1.指驱体,或专指割去头的躯体。《三国演义》第六八回:「汝可将羊头都凑在死羊腔子上。」《红楼梦》第六七回:「再有一句虚言,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
2.声调、语调、曲调。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此作平仄妥帖,声调铿锵,诵之不免腔子出焉。」
3.腔调、架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还有一等豪富亲眷,放出倚富欺贫的手段,做尽了恶薄腔子待他。」
4.格局、范畴。《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纲领》:「大学是一个腔子,而今却要去填教实者。」
《国语辞典》:一声(一声)  拼音:yī shēng
1.一个响音。《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当下,姚老夫子便和颜悦色的走到巡捕跟前,尊了一声巡捕先生。」
2.国音声调,四声分类的第一类。相当于阴平的音韵。
《國語辭典》:转运(轉運)  拼音:zhuǎn yùn
1.运转、流动。《续汉书志。第二四。百官志一》:「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2.运行不已。汉。王充《论衡。说日》:「然而日出上,日入下者,随天转运,视天若覆盆之状,故视日上下然,似若出入地中矣。」北魏。温子升 大觉寺碑:「维天地开辟,阴阳转运,明则有日月,阴则有鬼神。」
3.运气好转。如:「他前一阵子事事不顺,现在已经转运了。」
《國語辭典》:同调(同調)  拼音:tóng diào
1.音调相同。如:「最近流行老歌新唱,虽然同调但节奏大异。」
2.思想或志趣相合。《文选。谢灵运。七星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却是有几个同调的人,将来到省,可以同先生相会。」
3.同一声调。如同属第三声为同调。
《國語辭典》:下平  拼音:xià píng
1.宋代韵书因平声韵字多,将平声分成上、下两卷。例如《广韵》以东、冬、钟等二十八韵为第一卷内容,题「上平声」;以先、仙、萧等二十九韵为第二卷内容,题「下平声」。
2.阳平。是国语声调中第二声。
《漢語大詞典》:上下平
《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 清 陈澧 切韵考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漢語大詞典》:宫徵
1.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徵音的并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羽角俱起,宫徵相证。” 唐 杜牧 《感怀诗》:“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清 赵翼 《偶书》诗:“两耳未甚聋,已难辨宫徵。”
2.泛指乐曲。 宋 秦观 《点绛唇》词:“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先圣不曾删《郑》《卫》,吾儕取义翻宫徵。”
3.泛指声调。 南朝 齐 陆厥 《与沈约书》:“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 唐 房玄龄 《谏伐高丽表》:“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玉振  拼音:yù zhèn
1.磬声,古代奏乐皆击钟起声,终了鸣磬收音。《孟子。万章下》:「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2.天子的声音。《晋书。卷二。景帝纪》:「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3.比喻文辞铿锵、词藻出众。《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國語辭典》:顿挫(頓挫)  拼音:dùn cuò
停顿或急促收音。晋。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老残游记》第一○回:「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
《國語辭典》:四声(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种声调。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国音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如三、民、主、义即是。
《國語辭典》:上声(上聲)  拼音:shǎng shēng
一种汉语调类。是低降高升调。在现代国音为第三声,注音符号用「ˇ」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