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传道(傳道)  拼音:chuán dào
1.传述、传说。《楚辞。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2.传授哲理或宗教教义。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國語辭典》:传教(傳教)  拼音:chuán jiào
1.专门负责传达政教命令的官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桓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2.宗教家宣扬教义。唐。皇甫冉 赠普门上人诗:「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文明小史》第八回:「他们因见这地方峰峦耸秀,水木清华,所以买了这地方,盖了一座教堂,携带家小在此居家传教。」
《國語辭典》:说教(說教)  拼音:shuō jiào
以言语教训人。如:「你不要尽说教,好吗?」
《國語辭典》:劝化(勸化)  拼音:quàn huà
1.规劝感化。《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见冲天炮维新习气过深,时时想要劝化他,常于閒谈的时候乘机规劝。」
2.劝人施舍财物。
《國語辭典》:婆罗门(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贵族。
2.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也称为「婆罗门引」。
3.梵语音译,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国语辞典》:方济谷派(方济谷派)  拼音:fāng jì gǔ pài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兴起的传教修会。其开创者是义大利人方济各(Francesco)(西元1182~1226),特重贫穷,以乞食自给,并以感化贫民愚夫为职志。因常编绳为带,称为「绳带僧」。又因穿灰色衣服,也称为「灰衣僧」。
《国语辞典》:保罗书信(保罗书信)  拼音:bǎo luó shū xìn
耶稣门徒保罗写给教会传教、布道者的书信,是记载耶稣言行、事迹的重要文献。
《国语辞典》:明义士(明义士)  拼音:míng yì shì
James Mellon Menzies
人名。加拿大籍传教士,于光绪年间在中国传教、考古,研究历史和甲骨学,收藏有大量甲骨片。著有《殷墟卜辞》、《殷墟卜辞后编》和《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治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 四川 省内。首治为 阳平 治。诸治由 张道陵 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云笈七籤卷二八:“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 张道陵 奉行布化。”
《國語辭典》:传教士(傳教士)  拼音:chuán jiào shì
传布宗教教义的人。如:「满清末年,有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
《國語辭典》:启蒙运动(啟蒙運動)  拼音:qǐ méng yùn dòng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间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主要以上帝、理性、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启发人民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与宗教的束缚、推翻权威与教会政治的控制。后导致现代科学的兴起。
《國語辭典》:讲经说法(講經說法)  拼音:jiǎng jīng shuō fǎ
讲述讨论宗教经典,宣扬教义。元。郑廷玉《忍字记。楔子》:「我佛在于灵山会上,聚众罗汉,讲经说法。」《四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弟子,讲经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