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叶(七葉)
(1).七世;七代。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七叶重光,海内冠冕。”隋书·孝义传·郭儁:“家门雍睦,七叶共居。” 唐 李白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餘。”
(2).见“ 七叶树 ”。
分類:七世七代
《漢語大詞典》:七叶树(七葉樹)
落叶乔木。叶子对生,掌状复叶,花白色,略带红晕,蒴果黄褐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木材黄白色,花纹致密,可制精致家具。 宋 梅尧臣 《邵郎中姑苏园亭》诗:“至今怪石存旧鐫,七叶树荫黄金田。”亦省作“ 七叶 ”。 唐 罗隐 逸句:“夏窗七叶连阴暗。”
《国语辞典》:拾得  拼音:shí dé
1.拣获、拾取。如:「他于路旁拾得一百块。」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约西元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在世,生卒年不详。相传天台山国清寺僧丰干行至赤城,于道傍拾获,遂携入寺中为僧,故称为「拾得」。与寒山子交游,有偈词,附于《寒山集》中。
《国语辞典》:藏文  拼音:zàng wén
藏族习用的文字。西元七世纪仿效印度的拼音字母而创,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及四个元音符号。字体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自左至右横写。
《國語辭典》:婆罗门(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贵族。
2.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也称为「婆罗门引」。
3.梵语音译,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国语辞典》:赵伯驹(赵伯驹)  拼音:zhào bó jū
人名。字千里,南宋涿郡人,太祖七世孙,生卒年不详。高宗时(西元1127~1162),官浙东兵马钤辖。擅画金碧山水,取法唐李思训父子,笔法秀劲工致,布景周密,著色清丽,一改唐人浓郁之风。兼工花果、禽鸟、竹石、人物等,传有江山秋色图。
《国语辞典》:拉丁字母  拼音:lā dīng zì mǔ
西元前六、七世纪由埃特鲁斯坎字母发展的拼音文字,原用以记录拉丁语。古典拉丁语有二十三个字母;至中世纪,分化增至二十六个字母。由于各种历史条件,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多数语言的文字基础,近代更传到美、非、亚、澳诸洲,广为当地无字民族采用。
《国语辞典》:吕底亚王国(吕底亚王国)  拼音:lǚ dǐ yà wáng guó
国名。位于小亚细亚,西滨爱琴海。西元前七世纪中期至西元前六世纪中期,曾一度称霸小亚细亚,极为隆盛,后为波斯所灭。受希腊文化影响很深,以音乐及染料著名。
《国语辞典》:西藏佛教  拼音:xī zàng fó jiào
约西元七世纪起在西藏发展的佛教。为佛教三大传统之一,以藏文为圣典语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如今弘扬全球。其教学特色在综合小乘与大乘的波罗蜜多乘、金刚乘,见解上以中观为究竟,法门则以密续为主流。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分,前者指佛语,包括经和律,后者乃是印度佛教大师的论著。主要教派有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宗。各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俗称为「喇嘛教」。
《漢語大詞典》:佛逝国(佛逝國)
室利佛逝国 的省称。七世纪到十三世纪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 古国。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岭南道:“ 广州 东南海行……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 罗越国 ,南岸则 佛逝国 。”
《漢語大詞典》:吏读式(吏讀式)
朝鲜 从七世纪 新罗 时代至二十世纪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多用朝鲜语(以汉字记音),句法从朝鲜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大约在 唐朝 建国前, 新罗 即开始使用 汉 字记录本族语言,称为‘吏读式’。 唐 时, 薛聪 以吏读式译 中国 经书为 新罗 语,儒学流传得以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