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菩提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漢語大詞典》:菩提树(菩提樹)
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 印度 ,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 华南 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
《漢語大詞典》:菩萨(菩薩)
(1).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漢語大詞典》:真一
(1).道教名词。本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后多用以指养生的方法。鬼谷子·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割嗜慾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明 刘基 《淮南王》诗:“收拾真一归中圆,化为五色黄金丸。”
(2). 中国 伊斯兰教名词。指真主独一无偶,为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 中国 伊斯兰教著述中阐明真主根本特征的第一个概念。
(3).指真一酒。 宋 苏轼 《真一酒歌》:“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儼如侍君王。” 宋 苏轼 《真一酒》诗:“人间真一 东坡 老,与作 青州 从事名。”参见“ 真一酒 ”。
《漢語大詞典》:真一酒
酒名。 宋 苏轼 居 岭南 时自酿酒。其《真一酒》诗引:“米、麦、水三一而已。此 东坡先生 真一酒也。”又自注其诗:“真一色味,颇类予在 黄州 日所醖蜜酒也。”
《漢語大詞典》:皇极(皇極)
(1).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 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一》:“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 隋 王通 中说·魏相:“夫子六经,皇极之能事毕矣。”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极以蒞万方,化功侔於天地。” 郭沫若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五’以皇极居中,而‘五’之本身复具有中数。”
(2).指皇位。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於 世祖 ,遂享皇极。”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於是宣太后令,废帝为 东海王 ,以丞相録尚书事 会稽王 昱 统承皇极。”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皇极者,域中之大寳,必顺乎天命。”
(3).指皇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司马贞 述赞:“姊配皇极,身尚 平阳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向若 林父 诛, 陈平 死, 百里 不用, 晏婴 见逐,是 晋 无 赤狄 之土, 汉 无皇极之尊, 秦 不併 西戎 , 齐 不霸 东海 矣。” 清 屈大均 《洗象行》:“晓披瓔珞朝皇极,秋驾鑾舆出喜峰。”
(4).指皇室。晋书·桓玄传:“先臣蒙国家殊遇,姻婭皇极。”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庐陵王诔》:“託体皇极,衔怨至尽。”宋书·谢晦传:“ 羡之 及 亮 或宿德元臣,姻婭皇极。”
(5).指古代有关天文、历算、五行等方面的专门方术。新唐书·五行志一:“ 向 为《五行传》,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证附於五行以为八事。”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而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莫不各有成书。”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二○五:“自言 郭璞 终皇极,讲见天心待杀身。”
(6).宫殿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职掌 皇极 、 建极 、 中极 、 武英 、 文华 殿庭、楼阁、廊廡洒扫之役。”参见“ 皇极殿 ”。
(7).旧时教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严邪教》:“今世之所谓白莲、无为、皇极、大乘、洪阳、螺祖诸教,皆奸人所创之邪教也。”
《漢語大詞典》:皇极殿(皇極殿)
明 宫殿名。本名 奉天殿 , 清 改名 太和殿 ,为皇帝视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宫 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皇极殿 ,即 奉天殿 也,金砖玉瓦。” 清 黄宗羲 《明司马澹若张公传》:“ 皇极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银壹百伍拾万两。”日下旧闻考·宫室·明一:“上曰 皇极殿 ,中曰 中极殿 ,后曰 建极殿 ,所谓三大殿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祯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刚升上 皇极殿 的琉璃觚棱。”
《漢語大詞典》:少林
指 少林寺 。亦泛指佛教名寺。 宋 陆游 《东窗偶书》诗:“屏风叠邃思 庐阜 ,冠子峯高忆 少林 。”《西游记》第二六回:“ 少林 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详“ 少林寺 ”。
分類:佛教教名
《漢語大詞典》:少林寺
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在 河南省 登封县 西 少室山 北麓, 后魏 太和 二十年建。 隋文帝 改名 陟岵 , 唐 复名 少林 。寺西有塔林及 唐 宋 以来的砖石墓塔218座。寺右有面壁石,西北有 面壁庵 ,相传即 达摩 面壁九年处。参阅《清一统志·河南府·寺观》。参见“ 少林拳 ”。
《漢語大詞典》:平等
(1).梵文意译。亦译作“捨”。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唐 顾况 《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本师留度门,平等寃亲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以佛法论,广大慈悲,万物平等。”
(2).相等。多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相等地位,享有相等待遇。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红黄白黑种,一律平等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郭孝成〈蒙古独立记〉》:“若以本代表所闻, 民国 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确无疑义。” 浩然 《艳阳天》第八三章:“你说社员们都是平等的,没大没小,没有近枝,没有远蔓儿,是一句实在的话呢,还是光在嘴巴上说说就算了?”
(3).平常;一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优人 孙淳 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 王成 ,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 清 李渔 《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絶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
《漢語大詞典》:共相
(1).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俱舍论》卷二三:“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理是共相,但事上见理却并不限于共相,因为每事现各有别相。”
(2).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 西欧 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名词,意即一般。 陶行知 《答朱端琰之问》:“我们要从具体想到抽象,从我相到共相,从片想到系统。”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想揭开自然之秘,在殊相中见出共相。但是他们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殊相中所见得的共相也不一致。”
《漢語大詞典》:佛性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漢語大詞典》:佛界
(1).佛教名词。十界之一。诸佛的境界。梵网经上:“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説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2).借指寺院。 宋 黄庭坚 《显圣寺庭枸杞》诗:“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
《漢語大詞典》:寻寻(尋尋)
(1).无边无际。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甲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復归于无物。”诸本老子俱作“绳绳”。说文通训定声·升部引 梁简文帝 注:“无涯际之皃。”
(2).古宗教名,见通典·边防九引 唐 杜环 《经行记》。或以为古代 大食 人称祆教徒为“寻寻”(zemzem的音译)。一说,指今 苏丹 境内 尼罗河 以东到 红海 之滨以游牧为生的 贝贾 人所崇奉的原始拜物教。参阅 沈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第四章五。
《漢語大詞典》:佛母
(1).佛教名词。大乘佛教称“般若”(意为“智慧”)为诸佛之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前蜀 贯休 《贺雨上王使君》诗之二:“玄妙久闻谈佛母,感通今日见神明。”原注:“公久与 东村 大愿和尚 谈般若。般若者,佛母也。”
(2). 释迦牟尼 之母,即 摩耶 夫人。或称佛之姨母 大爱道 。因 摩耶 夫人早逝, 释 尊自幼为姨母所鞠育。参阅《大爱道般泥洹经》
(3).佛从法生,故以法为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漢語大詞典》:结集(結集)
(1).佛教名词。梵文的意译。 释迦牟尼 生时随机说法,无文字记载。涅槃后,弟子们集会,各诵所闻,汇集成为法藏,故称。相传现有佛经经过四次结集:(1)佛灭后不久,以 大迦叶 为首的五百比丘在 王舍城 结集;(2)佛灭后百年,以 耶舍 为首的七百比丘在 毘舍离 结集;(3) 阿育王 时代,公元前三世纪顷,以 目犍连子帝须 为首的一千比丘在 华氏城 结集;(4) 迦腻色迦王 时代,公元二世纪顷,以 胁比丘 为首的五百比丘在 迦湿弥罗 结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 摩訶迦叶波 於此与九百九十九大阿罗汉,以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 明 李贽 《释迦佛后》:“ 迦叶 无故翻令 阿难 结集,遂成三藏教语,流毒万世。”
(2).结合聚集。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官吏拱手坐视人死,而山海之间,接连 甌 闽 ,盗贼结集,或生意外之患。” 梁启超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近年以来,各地学生咸不满於专制之政,屡屡结集,有所要求。”
(3).特指军队在某地聚集。《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结集狂兵侵 汉 土,边方未免动灰尘。” 吴组缃 《山洪》三十:“目前 芜湖 、 南陵 那面他们也正结集骑炮兵,准备进犯,战事早晚要爆发。”
(4).将单篇诗文编成集子。 鲁迅 《〈二心集〉序言》:“这里是一九三○年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 吴晗 《〈学习集〉自序》:“所引用的例子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但是在结集的时候,重读一遍,却不免感得有些重复了。”
《漢語大詞典》:羯磨
(1).佛教名词。梵语karman的音译。意译为“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又有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之分。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它将引起连续不断的因果报应。 梁启超 《余之死生观》:“佛説一切万象悉皆无常,刹那生灭,去而不留,独於其中有一物焉,因果连续,一能生他,他復生一,前波后波,相续不断,而此一物名曰羯磨。”
(2).佛教名词。梵语karma的音译。意译为“作法办事”。指诵经拜佛等法事。《华严经·梵行品》:“三説羯磨是戒耶?”音释:“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兹成办也。”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领羯磨会十三,化大众万数。”
《漢語大詞典》:中乘
(1).两匹马驾的车。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两牡” 唐 孔颖达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
(2).中等的马。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 天闲 ,以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闕。”
宗教名词。佛家以“缘觉乘”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为“中乘”。详“ 三乘 ”。
《漢語大詞典》: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阐教(闡教)
(1).见“ 阐校 ”。
(2).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 周 灭 殷 为己任。《封神演义》第四七回:“道兄,你乃阐教 玉虚 门下之士;我乃截教门人。你师,我师,总是一师秘授,了道成仙,共为教主。”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此后多説战争,神佛错出,助 周 者为阐教即道释,助 殷 者为截教。”
《漢語大詞典》:阐校(闡校)
阐扬教化。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制规作训,阐校修经。”一本作“ 阐教 ”。
分類:阐扬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