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情
(1).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刘良 注:“五情: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2).犹言五内。 晋 刘琨 《劝进表》:“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一:“五情今已伤,安得能自老。”
(3).指五种致病因素。 清 唐甄 潜书·厚本:“人有五情:思、气、味、饮、色也,过则为灾。”
(4).星相家称天干。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情六情》:“五情者,天干也。甲乙为本情,丙丁为合情,戊己为刑情,庚辛为冲情,壬癸为钩情。”
(5).佛教谓眼、耳、口、鼻、身五根产生的情欲。大智度论卷四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
《漢語大詞典》:诸根(諸根)
佛教语。谓信、勤、念、定、慧五根及其他一切善根;或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无量寿经》卷上:“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浄,光颜巍巍。” 清 敬安 《雪中酬徐叔鸿郎中见怀之作》诗:“断妄诸根寂,观空万事慵。”
《國語辭典》:慧根  拼音:huì gēn
1.佛教以智慧对破除烦恼,引入圣道有促进作用,故称为「慧根」,为五根之一。后多指人对佛法信悟的潜力。唐。刘禹锡〈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2.天生的才华。如:「他在数理方面慧根不错,可以好好栽窨。」
《國語辭典》:五根  拼音:wǔ gēn
佛教用语:(1)指能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作用的感官。《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进入圣道,调伏烦恼的力量。信根是对三宝生起清净的信心。精进根是努力的长善除恶。念根是对当下每个念头、感觉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习四禅。慧根指如实知四圣谛。《杂阿含经》卷二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漢語大詞典》:根力
佛教语。指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无漏根力觉道。”
《漢語大詞典》:历指(歷指)
拶指。旧时一种酷刑。以绳穿五根小木棍,套入手指用力紧收。歷,通“ 櫪 ”。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歷指,关指。”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二:“ 蔡 有家难, 郭 为证佐,至受官刑,交臂歷指,口无二辞。”
《漢語大詞典》:五识(五識)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聪既闕,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参阅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 唐 元晓 起信论疏卷上。
《漢語大詞典》:夹拶(夾桚)
旧时酷刑之一。用绳联结的五根小木棍痛夹手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口技:“忽究出铺中奸情,遂施夹桚。”
《漢語大詞典》:五梁冠
古代一种有五根横脊的礼冠。即进贤冠。后汉书·法雄传:“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綬,党众浸盛。”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緇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则冠五梁进贤。”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见上由东阶上,而大璫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窃疑之。”
分類:五根礼冠
《国语辞典》:小胸肌  拼音:xiǎo xiōng jī
起于前胸第三根至第五根肋骨,终止于肩胛骨喙突的肌肉,由前胸神经所支配。小胸肌向内下方收缩时,可牵引肩胛骨向前方伸展;若固定肩胛时,则可提举肋骨。
《國語辭典》:谱表(譜表)  拼音:pǔ biǎo
一般指用来记载各种乐谱的谱号、调号、拍号,及音高的线谱。为英语stave、staff的意译。有各种形式,如:钢琴谱表、大谱表、总谱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