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柴棍
犹木棍。《水浒传》第十一回:“那庄客听得叫,手拿柴棍,从门房里走出来,喝道:‘你这厮还自好口!’”
分類:木棍
《漢語大詞典》:白梃
亦作“ 白挺 ”。 大木棍。吕氏春秋·简选:“鉏櫌白挺,可以胜人之长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汉书·诸侯王表:“ 陈 吴 奋其白梃。”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白梃,大杖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謁之有!众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时,打杀了他,分而啖之耳。’” 清 赵翼 《阅邸抄》诗:“白梃不须矛戟鋭,丹枫都变帜旗新。” 章炳麟 《訄书·儒兵》:“夫治兵之道,莫径治气,以白梃遇刃,十不当二。”
《国语辞典》:制梃  拼音:zhì tǐng
提著木棍。《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分类:木棍
《漢語大詞典》:历指(歷指)
拶指。旧时一种酷刑。以绳穿五根小木棍,套入手指用力紧收。歷,通“ 櫪 ”。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歷指,关指。”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二:“ 蔡 有家难, 郭 为证佐,至受官刑,交臂歷指,口无二辞。”
《漢語大詞典》:撒子
亦称“ 撒子角 ”。 即桚子。一种刑具。用绳子穿着五条小木棍,施刑时套在指上收紧。 宋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一出:“公吏人排列两边,不由我心惊胆战。怎推这铁锁沉枷,麻槌撒子。”《水浒传》第十二回:“杀威棒,狱卒断时腰痛;撒子角,囚人见了心惊。”
《國語辭典》:绳梯(繩梯)  拼音:shéng tī
用绳索编制而成的梯子。《宋史。卷三四八。赵遹传》:「暮夜,复遣土丁负绳梯登崖颠。」
《國語辭典》:门闩(門閂)  拼音:mén shuān
关门的横木。《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当夜二更三点前后,史弘肇真个来推大门,力气大,推折了门闩,走入来。」《红楼梦》第八○回:「薛蟠更被这一席话激怒,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步找著香菱。」也作「门栓」。
《國語辭典》:高跷(高蹺)  拼音:gāo qiāo
双足缚于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游戏,旧称为踏跷。也作「高趫」。
《國語辭典》:黄桑棒(黃桑棒)  拼音:huáng sāng bàng
硬木棒。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一顿黄桑棒,打的就发昏。」也作「荒桑棒」、「黄桑棍」。
分類:硬木木棍
《漢語大詞典》:斗盖(斗蓋)
一种量粮食用的刮斗木棍。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第一章第一节:“辛亥革命前, 海丰 的农民……终日在地主的斗盖,绅士的扇头和官府的锁链中呻吟过活。”原注:“地主向农民收租,自制一租斗盖,系极坚重的木,长约一尺七寸,大约一寸半径。如农民的谷不好或短交,地主用斗盖打他,轻者出血,重者可以毙命。”
《国语辞典》:齐眉棍(齐眉棍)  拼音:qí méi gùn
武者所用的坚木棍,依使用者身长、体重而作,上与眉齐,故称为「齐眉棍」。也称为「少林棍」。
《國語辭典》:面杖(麵杖)  拼音:miàn zhàng
做面用的工具。长条形,像棍子般。《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说那先生撒帐未完,只见翠莲跳起身来,摸著一条面杖,将先生夹腰两面杖。」
《國語辭典》:担架(擔架)  拼音:dān jià
1.依赖、凭藉。如:「他全担架祖业才有今日的成就。」《豆棚闲话》第一一则:「也令这些后生小子手里练习些技艺,心上经识些智著。万一时年不熟,转到荒乱时,也还有些巴拦,有些担架。」
2.以双边棍子撑开,用来抬送伤患的长条形架子。如:「运动竞赛时,场边要准备担架,以备不时之需。」
3.承受。如:「这礼品太贵重,我担架不起。」《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天下的财帛,也是不容易担架的东西,往往的人家没有他,倒也安稳;有了他,便要生出事来,叫你不大受用。」
《國語辭典》:木杆  拼音:mù gān
木头杆子。如:「他用木杆把那棚子撑起来。」《元史。卷六八。礼乐志二》:「表四,木杆,凿方石树之,用以识舞人之兆缀。」
《漢語大詞典》:夹拶(夾桚)
旧时酷刑之一。用绳联结的五根小木棍痛夹手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口技:“忽究出铺中奸情,遂施夹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