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缓刑(緩刑)  拼音:huǎn xíng
1.宽减刑罚。《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贾山》:「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
2.犯罪行为人经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之宣告,依据特定情形,法院认以不执行为适当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期间,暂缓执行,称为「缓刑」;但其若于缓刑期间因故意犯罪,而受逾六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确定时,应撤销缓刑,重新执行原宣告之刑。
《漢語大詞典》:禁囚
在押犯人。宋史·儒林传七·程迥:“州属 迥 决禁囚,辨其寃者纵遣之。”
分類:在押犯人
《國語辭典》:配隶(配隸)  拼音:pèi lì
分属。《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是以李势初平,割此三郡配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
《國語辭典》:徒隶(徒隸)  拼音:tú lì
服劳役的狱囚。《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比起陵茔,弥历时岁,力役既广,徒隶尤勤。」
《國語辭典》:问官(問官)  拼音:wèn guān
审讯罪人,推问案情的官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问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國語辭典》:死刑  拼音:sǐ xíng
剥夺受刑人生命的刑罚。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國語辭典》:三木  拼音:sān mù
1.三棵树木。如:「园内花木扶疏,厅前三木更是傲然挺立。」2.古代用来枷锁犯人颈项及手足的刑具。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衣赭衣,关三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还喜未及会审,不受那三木囊头之苦。」
分類:犯人刑具
《國語辭典》:逮捕  拼音:dài bǔ
对于现行犯、准现行犯或通缉犯加以缉拿,并拘束其身体自由,而行侦查或处罚。如:「那个流氓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漢語大詞典》:狱囚(獄囚)
被监禁的犯人。《史记·乐毅列传》:“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 唐 杜甫 《说旱》:“自中丞下车之初,军郡之政,罢弊之俗,已下手开济矣……独狱囚未闻处分,岂次第未到,为狱无滥繫者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招状》:“已成招禁者,称狱囚。”
《漢語大詞典》:定刑
审判机关认定犯人应判处某种刑罚:~过重。
《國語辭典》:看守  拼音:kān shǒu
1.守护、照料。《儒林外史》第九回:「坟山累你老人家看守多年,我们方且知感不尽,怎说这话?」
2.监视管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这里可以托心腹夥计看守。」
3.旧称监狱里看守犯人的人。如:「他在监狱里当看守,已经二十年了。」
《国语辞典》:并科(并科)  拼音:bìng kē
对于数罪俱发的犯人,并合施以其所犯各罪的刑罚,称为「并科」。
《國語辭典》:枷锁(枷鎖)  拼音:jiā suǒ
1.枷和锁。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拴在犯人脚踝上的两种刑具。《北史。卷九四。流求列传》:「狱无枷锁,唯用绳缚。」《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只见枷锁尽落,左慈卧于地上,并无伤损。」
2.比喻束缚、压迫。如:「人的一生无法逃离命运的枷锁。」
《漢語大詞典》:外监(外監)
清 代监狱分内监、外监。外监拘囚军流以下轻罪的犯人。参阅《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