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后庭花(後庭花)  拼音:hòu tíng huā
1.词牌名。原为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词的简称,后为唐教坊曲名。因其词轻荡,歌声哀怨,且为亡国之音,故后以喻亡国之音。唐。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地〉词:「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
2.曲牌名。北曲入仙吕调只曲。
《國語辭典》:曲度  拼音:qǔ dù
曲调。《文选。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文选。王粲。公宴诗》:「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漢語大詞典》:花儿(花兒)
流行于 青海 、 宁夏 、 甘肃 一带的一种民间歌曲。是当地 汉 、 回 、 土 、 撒拉 、 东乡 、 保安 等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
《國語辭典》:倚声(倚聲)  拼音:yǐ shēng
填词。因为词的格律多根据前人的词谱范律而来,所以填词也称为「倚声」。
《漢語大詞典》:里曲
俚俗的歌曲。 清 厉鹗 《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诗:“荣名无足凭,里曲岂堪宝。”
分類:俚俗歌曲
《國語辭典》:乐歌(樂歌)  拼音:yuè gē
音乐及歌曲,合称为「乐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声律》:「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
《國語辭典》:曲子  拼音:qǔ zi
广泛流传于城镇、市集中,用于填词的民间曲调。《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红楼梦》第六三回:「听了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中国大陆共产党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國語辭典》:但歌  拼音:dàn gē
一种相和歌。即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而加帮腔,由徒歌发展而成。《晋书。卷二三。乐志下》:「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漢語大詞典》:传歌(傳歌)
(1).传送歌声。南齐书·王融传:“方今九服清怡,三灵和晏……东鞮献舞,南辫传歌。” 南朝 梁 萧绎 《咏风》诗:“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 唐 李峤 《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凯乐深居 镐 ,传歌盛饮 丰 。”
(2).传授歌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前日才请一位清客,传他词曲。”
《國語辭典》:歌调(歌調)  拼音:gē diào
歌曲的调子。如:「夜深人静时,忽然传来一阵哀怨的歌调,使人为之心酸。」
分類:歌曲调子
《漢語大詞典》:和曲
歌曲中集体谐声合唱的部分。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只有在唱和曲时,才大家合唱。”
《漢語大詞典》:歌子
歌曲:嘴里哼着~。
分類:歌曲
《漢語大詞典》:虞歌
亦作“ 虞哥 ”。
(1). 虞舜 时代的歌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 黄 歌《断竹》,质之至也; 唐 歌《在昔》,则广于 黄 世: 虞 歌《卿云》,则文于 唐 时; 夏 歌《雕墙》,縟于 虞 代; 商 周 篇什,丽于 夏 年。”
(2).即虞殡。陈书·徐陵传:“乃至 钟仪 见赦,朋笑遵途; 襄老 蒙归,《虞哥》引路。”《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高虬墓志》:“缀旐縈空,《虞歌》首路。” 清 姚鼐 《马雨畊〈住相图〉》诗:“我昔婴稚今髮皤,如箭逝弩丝运梭,直逮建霎嘶《虞歌》,焉得停晷容婆娑。”参见“ 虞殯 ”。
分類:虞舜歌曲
《漢語大詞典》:虞殡(虞殯)
送葬歌曲。左传·哀公十一年:“ 公孙夏 命其徒歌《虞殯》。” 杜预 注:“送葬歌曲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挽歌辞者,或曰古者《虞殯》之歌,或曰出自 田横 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 唐 李百药 《文德皇后挽歌》:“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餘哀。” 清 钱谦益 《李将军国樑挽词》之二:“《国殤》应会鼓,《虞殯》已闻歌。”
分類:送葬歌曲
《國語辭典》:乐曲(樂曲)  拼音:yuè qǔ
凡符合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之有组织的声音,是为「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