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雌霓
(1).即雌蜺。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宋 柳永 《竹马子》词:“对雌霓掛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清 许光治 《红绣鞋·雨后》曲:“雄雷天鼓歇,雌霓帝弓弯。”参见“ 雌蜺 ”。
(2).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雌霓:“ 沈约 製《郊居赋》,其间曰:‘驾雌霓之连蜷,泛大江之悠永。’出示 王筠 。 筠 读雌霓为雌鶂。 约 喜谓曰:‘霓字惟恐人读作平声。’ 司马温公 谓非霓字不可读为平声也,盖 约 赋协侧声故尔。”后因以“雌霓”为创作时精研声律之典。 清 姚鼐 《怀故编修程鱼门》诗:“承吟雌霓知声病,荷定鸡人润小文。”参见“ 雌霓之诵 ”。
《漢語大詞典》:雌蜺
虹有二环时,内环色彩鲜盛为雄,名虹;外环色彩暗淡为雌,名蜺,即霓,今称副虹。《楚辞·九章·悲回风》:“上高巖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驾雌蜺之连卷,泛天江之悠永。” 宋 秦观 《秋日》诗之三:“连卷雌蜺掛西楼,逐由追情意未休。”
分類:色彩
《漢語大詞典》:雌霓之诵(雌霓之誦)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 约 ( 沈约 )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 筠 示其草。 筠 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 约 抚掌欣抃曰:‘僕常恐人呼为霓(五鷄反)。’…… 约 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唐 刘肃 《〈片玉集〉序》:“是知雌霓之诵方脱诸口,而见谓知音。”
分類:熟知声韵
《漢語大詞典》:声韵(聲韻)
亦作“ 声韵 ”。亦作“ 声均 ”。
(1).指乐调。三国志·魏志·杜夔传:“ 夔 令 玉 铸铜鐘,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晋书·律历志上:“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晋书·乐志上:“ 泰始 九年,光禄大夫 荀勗 始作古尺,以调声韵。” 唐 杜牧 《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宋 张先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元 彭芳远 《满江红·闻笛》词:“ 江 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2).指诗文的韵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然两韵輒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章楶 质夫 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 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明 李东阳 《孔氏四子字说》:“ 陈白沙 诗极有声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 吴庚舜 《浅谈李贺》:“ 李贺 的作品,声韵和谐。”
(3).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南齐书·文学传·陆厥:“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昙迁:“﹝ 曇迁 ﹞常布施题经,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时 王融 、 刘绘 、 范云 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按,我国 南朝 时文士受转读佛经之启发,创为四声之说,在文学史和语言学史上都有影响。参阅 陈寅恪 《四声三问》
(4).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杨发:“﹝ 发 ﹞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自余束髮受书,即酷嗜声韵之学,间有拟作,輙稚钝弗能工。”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自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5).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魏书·崔光韶传:“ 光韶 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 清 陈维嵩 《念奴娇·咏玫瑰花》词:“拂晓 谢娘 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6).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清 陈维嵩 《玉烛新·咏烛》词:“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釵声韵。”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大街两旁的树在凉风儿里摇动着叶儿,沙沙的有些声韵。”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漢語大詞典》:协律(協律)
(1).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协律则 李延年 ,运筹则 桑弘羊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延年 以曼声协律, 朱 马 以骚体製歌。”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惜乎协律之署已墟,正音之谱不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 丘仲 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
(2).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 唐 韩愈 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 唐 刘禹锡 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名编协律之籍,妙軼总章之观。”
(3).符合音律或格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儒士闻而竞观之,以为协律之词。” 宋 刘克庄 《贺新郎·生日用实之来韵》词:“老去山歌尤协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澹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絃,副 优孟 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搆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九言诗:“九言诗,最难自然协律。”
(4).配以音乐声律,犹言谱曲。汉书·王褒传:“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漢語大詞典》:钟吕(鐘吕)
(1).指乐律,声律。《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曰:“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於钟吕为乐。” 清 冯桂芬 《洪鼎邮程诗思图》诗:“君诗钟吕音和平,此时都作变徵声。”
(2). 锺离权 、 吕洞宾 的并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盖 钟 吕 虽自称 唐 人,而其迹皆显於 宋 ,一时方士神其説,遂托 唐 人姓名以纪之。”
指乐钟。镜花缘第八八回:“左笙鼗,右鐘吕,悬风铃,笑月杵。”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鐘吕久不鸣,乾坤尽聋喑。”
《漢語大詞典》:循声(循聲)
(1).顺着声律;顺着声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忽然听得一阵欢呼掷骰子声,循声觅去,却在轩后一小阁中有些灯影在窗隙中射出来。”
(2).指为官有循良之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张 名 开士 ,字 軼伦 , 杭州 壬戌进士,歷任有循声。”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江忠烈公殉难庐州:“后 江公 知 浙江 秀水县 事,卓著循声。”
《漢語大詞典》:声律(聲律)
(1).五声六律。指音乐。汉书·礼乐志:“ 汉 兴,乐家有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 映 善骑射,解声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周 衰, 郑 卫 之音作,之声律废也。”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檀絶於羣家耳。” 五代 王周 《自喻》诗:“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 天圣 以前学者犹袭 五代 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 西汉 文词为宗师。”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中国 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
《漢語大詞典》:倚声(倚聲)
(1).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 谓 屈原 居 沅 、 湘 间作《九歌》……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餘篇。” 宋 张耒 《〈贺方回乐府〉序》:“予友 贺方回 ,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絶一世。携一编示予,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
(2).指按谱填词。 清 赵翼 《赠张吟芗》诗:“倚声絶艺似珠圆,鏤月裁云过百篇。” 清 张尔田 《〈词莂〉序》:“倚声之学,导源 晚唐 ,播而为 五季 ,衍而为 北宋 ,流波竞响,南渡极矣。”
《漢語大詞典》:诗病(詩病)
(1).谓好诗成癖。 唐 司空图 《即事》诗之五:“此生诗病苦,此病更萧条。”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二折:“我须不是为酒忘家,见如今因诗受贬,酒债是寻常事,诗病是平生愿。我为甚远流身万里,因此上怕吟诗百篇。”
(2).指诗歌声律上的毛病。如蜂腰、鹤膝等八病。 宋 刘攽 中山诗话:“诗有诗病、俗忌,当避之。”参见“ 八病 ”。
《漢語大詞典》:八病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沈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沈氏四声考》下。
《漢語大詞典》:腔调(腔調)
(1).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 宋 王奕 《酹江月·和辛稼轩〈金陵赏心亭〉》词:“寧是商女当年,后来腔调,拍手《铜鞮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儒林外史第六回:“一个吹簫,一个打鼓,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在八岁的时候,他已会唱好几出整本的老生戏,而且腔调韵味极像 谭叫天 的。”
(2).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朱子语类卷七八:“古人作诗,只是説他心下所存事,説出来,人便将他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他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今人却先安排下腔调了,然后做语言去合腔子,岂不是倒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以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髮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至於腔调涂泽,则又是美人之裹足穿耳,其功更后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揣摩腔调,言类俳优。”
(3).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亦指人动作的模样。 明 吴石渠 《绿牡丹·谈心》:“儿曹,次第高,丢人眼梢,乔粧做许多般内家腔调。”红楼梦第八十回:“两个人的腔调儿都够使的了,别打量谁是儍子。”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章:“他立刻就认识得出来是 朱乐生 太太,尤其是那一口 彭山 腔调引人注意。” 魏巍 《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所谓严肃,请大家不要误会是走路要迈八字步,双手必需放在背后,说话要学什么‘首长’腔调。”
《漢語大詞典》:声病(聲病)
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 南朝 梁 沈约 等,至 唐 乃有此称。 唐 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 稹 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初识声病。” 宋 苏轼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札子》:“试经义者主虚浮之文,考试赋者主声病之学,纷紜争竞,理在不疑。”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 胡三省 注:“声病,谓以平、上、去、入四声辑而成文,音从声顺谓之声,反是则谓之病。”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必费考索,推声病,未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参阅 郭绍虞 《永明声病说》《再论永明声病说》
《漢語大詞典》:宫吕
宫调与律吕。泛指音调声律。 明 谢应芳 《听雨》诗:“雨声书声杂蛙鼓,蚓歌似亦谐宫吕。”
《漢語大詞典》:八病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沈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沈氏四声考》下。
《漢語大詞典》:杂体诗(雜體詩)
古典诗歌正式体裁外之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不少为 汉 、 魏 、 六朝 时文人所创制。
《漢語大詞典》:中雅
酒器名。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升),中雅受六胜,小雅受五胜。”
谓合乎《大雅》《小雅》的声律。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咏叹中《雅》,转运中律。” 吕延济 注:“中,合也。《雅》,大、小《雅》。”
分類:酒器声律
《漢語大詞典》:上尾
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南史·陆厥传:“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自 梁 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杜甫 《秋兴》之五“西望瑶池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满 函关 ’、‘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参见“ 八病 ”。
《漢語大詞典》:八病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沈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沈氏四声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