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抗疏  拼音:kàng shù
上奏章直言其事。《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國語辭典》:抗章  拼音:kàng zhāng
上书直言。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昔奉春委辂逮策,犹止洛阳之都;张禹驿马抗章,尚返江陵之驾。」
《國語辭典》:抗志  拼音:kàng zhì
志向高尚不屈。《六韬。卷一。文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
分類:高尚志向
《國語辭典》:抗手  拼音:kàng shǒu
1.举手为礼。《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孔子家语。卷二。致思》:「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2.对手。如:「你不是他的抗手。」
《國語辭典》:抗衡  拼音:kàng héng
彼此相敌,不相上下。《史记。卷九七。陆贾传》:「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國語辭典》:抗节(抗節)  拼音:kàng jié
坚守节操而不屈服。《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唯御史中丞陈咸年少抗节,不附显等,而与云相结。」晋。桓温〈荐谯元彦表〉:「抗节玉立,誓不降辱。」
《漢語大詞典》:抗尘(抗塵)
奔走尘世。 宋 王安石 《上集贤相公启》:“为吏 南州 ,抗尘末路。”参见“ 抗尘走俗 ”。
分類:奔走尘世
《國語辭典》:抗尘走俗(抗塵走俗)  拼音:kàng chén zǒu sú
奔走于尘俗之中,指热衷于追求名利。元。顾瑛〈饯谢子兰〉诗:「抗尘走俗山泽容,自言千里窜荆棘。」
《國語辭典》:抗论(抗論)  拼音:kàng lùn
1.直言而不阿谀。《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2.以言论相对抗。《晋书。卷八二。孙盛传》:「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漢語大詞典》:抗言
(1).高声而言。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 旦 。”周书·窦毅传:“ 毅 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 宋 董弅 《闲燕常谈》:“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 辅之 者,固难其人。” 明 宋濂 《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园昭法师若公塔铭》:“时内侍监 鱼朝恩 怙贵诞肆,宰相 元载 亦敛容避去。 造 与殿中侍御史 李衎 抗言折之,世称直臣。”
(2).对面交谈。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客从远方来》:“畴昔与君知,抗言谈在昔。” 龚尔位 《开岁述怀》诗:“岁新人惟旧,抗言多良儔。”
《國語辭典》:抗颜(抗顏)  拼音:kàng yán
面色严正不屈。唐。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宋。苏轼〈上刘侍读书〉:「抗颜高议,自以无前。」
《漢語大詞典》:相抗
(1).对抗;相抗衡。晋书·羊祜传:“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南史·谢瞻传:“ 瞻 文章之美,与从叔 混 、族弟 灵运 相抗。”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当其併 缅 之始,深虑 缅 民不服及 缅 属诸土司起与相抗。”
(2).犹相接。宋书·武帝纪上:“十二月, 循 ( 卢循 )、 道覆 ( 徐道覆 )率众数万,方舰而下,前后相抗,莫见舳艫之际。”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國語辭典》:抗礼(抗禮)  拼音:kàng lǐ
彼此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也作「亢礼」。
《漢語大詞典》:抗旌
举旗。汉书·终军传:“票骑抗旌, 昆邪 右衽。”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前驱举燧,后乘抗旌。” 晋 石崇 《王明君词》:“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元 杨载 《送张宣抚使岭南》诗:“抗旌辞朝野,击楫渡 湘川 。”
分類:举旗
《國語辭典》:抗拒  拼音:kàng jù
抵抗拒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如有抗拒大军者,破城之日,满门诛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