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常均
(1).指庸常之人。晋书·文苑传论:“ 子安 幼标明敏,少蓄清思,怀天地之寥廓,赋辞人之所遗,特构新情,岂常均之所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夫有逸羣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僨常均之下。” 胡三省 注:“常均,犹言平常也。”
(2).犹常法。《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道被如仁,功参微 管 ,本宜在常均之外。” 吕向 注:“言人有大功如 管仲 者,则宜在寻常均禁之外。”
平常曲调,一般声韵。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声悲旧笳,曲美常均。” 李善 注:“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
《國語辭典》:减字(減字)  拼音:jiǎn zì
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当时音乐家为了在声韵、用字上有所伸缩,便依原调减去若干字数,依旧曲而做新声。如词牌木兰花,宋人定为七言八句,后来将一、三、五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國語辭典》:谐声(諧聲)  拼音:xié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参见「形声」条。
《國語辭典》:谐音(諧音)  拼音:xié yīn
1.振动体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最低频率之音为基音,即第一谐音。其馀频率为基音整数倍者,依次称为第二谐音、第三谐音、……等。除基音之外的谐音也称为「泛音」。
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如凉、娘。
《国语辞典》:穿廊  拼音:chuān láng
二门两侧的走廊。唐。元稹〈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金瓶梅》第四四回:「就坐出外边明间穿廊椅子上坐著,一边打著,一个簇把那丫头儿揪著跪下。」
《漢語大詞典》:入韵(入韻)
(1).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予在 蜀 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
(2).入声韵脚。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词曲上·音律》:“予每以入韵作南词,随口念来,皆似北调。”
《國語辭典》:阳声(陽聲)  拼音:yáng shēng
1.音律中的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称为「阳声」。见《周礼。春官。大师》。也称为「阳律」。
2.清越的声音。《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
《漢語大詞典》:审声(審聲)
(1).古指辨别宫。商、角、徵、羽五声。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2).辨别金鼓之声。国语·吴语:“大夫 皋如 进对曰:‘审声则可以战乎?’”
(3).通晓声韵、格律。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调若髣髴四子,而才质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词芜紊,无復统飭,姑録之,以俟审声者裁制焉。”
《漢語大詞典》:协音(協音)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使声韵和谐;也指需临时改读的韵脚。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焦贡 《易林》……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福喜入门,与君相索。’伯音博,协音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韩诗》:‘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蔡 氏註:‘角、触,协音也。’”参阅 王力 《诗经韵读·对叶音说的批判》
《國語辭典》:韵律(韻律)  拼音:yùn lǜ
1.舞蹈时以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速度等称为「韵律」。
2.凡某一现象作周期性的反复,通称为「韵律」。如四季的循环、地球的运转。
3.古代诗词的平仄格式与押韵规则,亦指西方诗歌的节奏,以音节或音步为单位;一指散文作品中规则的律动。
4.美学上指使声音谐和的法则。
《漢語大詞典》:通转(通轉)
音韵学名词。古音学上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之间及各自的韵转现象。凡主要元音不变,仅韵尾发生变化的称对转;而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变化称旁转。
《漢語大詞典》:辞调(辭調)
(1).诗文的声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者多矣。宜以古之製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至於 魏 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2).语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而 中印度 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
《漢語大詞典》:一剪梅
①词牌名。双调,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相同的。用作引子。
《國語辭典》:通韵(通韻)  拼音:tōng yù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可以相通互用,或其中一部分相通。如「平水韵」对于「广韵」,「冬」、「钟」可以相通互用,「支」、「脂」、「之」也可相通互用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松,近体诗则较严格。
《漢語大詞典》:哑韵(啞韻)
旧体诗中称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