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义(六義)
(1).亦称“ 六诗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 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近人认为:风是各国的歌谣,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颂是庙堂祭祀的乐歌,是诗经的三种体制;赋是敷陈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的方法。后指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的精神和原则。 唐 孟郊 《读张碧集》诗:“ 天寳 太白 殁,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唐 罗隐 《广陵李仆射借示近诗因投献》诗:“閒寻綺思千花丽,静想高吟六义清。”
(2).指六书。晋书·卫恒传:“有 沮诵 、 仓頡 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覩鸟跡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六义精严神不灭,万象芸芸亲手泽。”参见“ 六书 ”。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六体(六體)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 唐 张怀瓘 有《六体论》
(2).指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唐 贾公彦 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参见“ 六书 ”。
(3).尚书的六种文体。 汉 孔安国 《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训,曰誥,曰誓,曰命,是称六体。”
(4).卦的六爻。左传·闵公元年:“《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从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汉书·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九六之变登降於六体。” 汉 焦赣 《易林·遯之师》:“坚固相亲,白篤无患,六体不易,执以安全。”
(5).人的头、身和四肢。汉书·翼奉传:“天变见於星气日蚀,地变见於奇物震动。所以然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臧六体,五臧象天,六体象地。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南朝 宋 鲍照 《药奁铭》:“二脂六体,振衰返华。”
(6). 晋 裴秀 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 秀 图今不传,晋书·裴秀传《图序》全文。参阅 清 胡渭 禹贡锥指·禹贡图后识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六文
(1).指六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许慎 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 卢文弨 补注:“六文即六书。”云笈七籤卷七:“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声,河海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参见“ 六书 ”。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南史·颜协传:“时又有 会稽 谢善勛 能为八体六文,方寸千言。” 唐 岑文本 《奉述飞白书势》诗:“六文开玉篆,八体曜银书。”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会意(會意)
(1).六书之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两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义。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参见“ 六书 ”。
(2).会心;领悟。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宋 杨万里 《归途轿中读参寥诗》诗:“会意贪看三五句,回头悔失数重山。”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 颖铭 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恭恭敬敬的进去。”
(3).合意;中意。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梁武帝 性又好之,每召 菩提 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游於 太白山 ,每遇林泉会意,輒留连不能去。”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所至成欢,无不会意。”
(4).了解;同意。《三国志平话》卷下:“帝曰:‘太子但有公事,教军师会意者。’”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假借
(1).借。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东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凭借;借助。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 陶谷 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授予,给予。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宽假,宽容。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顾笑 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新唐书·田悦传:“ 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区别,差别。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临摹》:“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假托,假冒。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柳河东 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 老子 ,皆假借之词。”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 涇河 ,精灵实归 柳氏 ,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 许慎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六体(六體)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 唐 张怀瓘 有《六体论》
(2).指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唐 贾公彦 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参见“ 六书 ”。
(3).尚书的六种文体。 汉 孔安国 《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训,曰誥,曰誓,曰命,是称六体。”
(4).卦的六爻。左传·闵公元年:“《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从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汉书·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九六之变登降於六体。” 汉 焦赣 《易林·遯之师》:“坚固相亲,白篤无患,六体不易,执以安全。”
(5).人的头、身和四肢。汉书·翼奉传:“天变见於星气日蚀,地变见於奇物震动。所以然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臧六体,五臧象天,六体象地。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南朝 宋 鲍照 《药奁铭》:“二脂六体,振衰返华。”
(6). 晋 裴秀 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 秀 图今不传,晋书·裴秀传《图序》全文。参阅 清 胡渭 禹贡锥指·禹贡图后识
《漢語大詞典》:书数(書數)
六艺中的六书、九数之学。列子·仲尼:“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虽起勇力而为众所宗,然不知书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算学亦书数中要事,而於勾稽钱穀尤为吃紧。”
《漢語大詞典》:四象
(1).指春、夏、秋、冬四时。体现于卦上,则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易·繫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虞翻 注:“四象,四时也。” 高亨 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又《繫辞上》:“有四象,所以示也。” 高亨 注:“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朱子语类卷一三七:“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一说指金、木、水、火。体现于卦上,则为实象、假象、义象、用象。见易·繫辞上 孔颖达 疏。
(2).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3).指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4).指阴、阳、刚、柔或吉、凶、悔、吝。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
(5).指暇、顺、雍、嘉四种治政要求。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以能有名号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顺、曰雍、曰嘉。”
(6).指六书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体。 清 方以智 通雅·六书形声转假说:“ 用脩 曰:六书当分六体。 班固 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
《漢語大詞典》:形声(形聲)
(1).形体和声音;形迹声响。汉书·董仲舒传:“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正诬论》:“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声,故不知有我。”
(2).犹声势。晋书·刘曜载记:“ 张 氏以吾新平 陈安 ,师徒殷盛,以形声言之,非彼五郡之众所能抗也。”
(3).六书之一。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亦称象声、谐声。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参见“ 六书 ”。
《漢語大詞典》:六书(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2).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 汉 许慎 《〈说文〉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 秦始皇帝 使 下杜 人 程邈 所作也。四曰左书,即 秦 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参见“ 六体 ”。
《漢語大詞典》:处事(處事)
(1).办事。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 周公 制 周 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国语·鲁语下:“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房武 ﹞歷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 沙汀 《淘金记》四:“一个人信用要紧,我们又是才到社会上来处事的。”
(2).六书之一。即指事。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孙诒让 正义引 许慎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参见“ 指事 ”。
《漢語大詞典》:指事
(1).六书之一。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谓手指某事。释名·释长幼:“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3).阐明事理,叙述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唐 元稹 《杜君墓志铭》:“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杜君墓志》:“效 杜子美 作诗,其劲峭严密,指事泛情,时时夐至絶处。”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然犹多写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
(4).谓军队指向某地。犹进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车骑将军 朱然 围 樊 ,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授 诸葛瑾 、 朱然 大众,指事 襄阳 。”
《漢語大詞典》:谐声(諧聲)
(1).六书之一。即形声。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2).谓声韵谐合。 唐 李绅 《皋桥》诗:“鸿鵠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清 陈维嵩 《与吴汉槎书》:“ 吴 歈 越 艶,匪拟古不为功; 汉 乐 唐 謡,惟谐声乃为妙。”
《漢語大詞典》:指事
(1).六书之一。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谓手指某事。释名·释长幼:“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3).阐明事理,叙述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唐 元稹 《杜君墓志铭》:“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杜君墓志》:“效 杜子美 作诗,其劲峭严密,指事泛情,时时夐至絶处。”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然犹多写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
(4).谓军队指向某地。犹进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车骑将军 朱然 围 樊 ,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授 诸葛瑾 、 朱然 大众,指事 襄阳 。”
《漢語大詞典》:转注(轉注)
(1).转向流注。水经注·渐江水:“ 浦阳江 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廻北转,逕 剡县 东……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 宋 夏竦 《颍州莲花漏铭》:“金龙转注,下激衡渠。”
(2).辗转相授。 宋 苏舜钦 《和永叔琅邪山庶子泉阳冰石篆诗》:“宗臣转注得天法,质虽浑厚气乃振。”
(3).转移集中。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于是他的太太硬把她的忿怒转注在所有的流娼身上。”
(4).六书之一。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人解释大有歧异, 清 戴震 、 段玉裁 认为“转注”即互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故曰“转注”。
(5).即酒注子。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人事杂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借以拟人之善言也。”
《漢語大詞典》:象意
“六书”之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颜师古 注:“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参见“ 会意 ”。
《漢語大詞典》:会意(會意)
(1).六书之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两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义。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参见“ 六书 ”。
(2).会心;领悟。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宋 杨万里 《归途轿中读参寥诗》诗:“会意贪看三五句,回头悔失数重山。”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 颖铭 会意,便伸了一伸舌头,笑了一笑,恭恭敬敬的进去。”
(3).合意;中意。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梁武帝 性又好之,每召 菩提 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游於 太白山 ,每遇林泉会意,輒留连不能去。”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所至成欢,无不会意。”
(4).了解;同意。《三国志平话》卷下:“帝曰:‘太子但有公事,教军师会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