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侧(平側)
平仄。 唐 寒山 《诗》之一:“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上》:“ 蔡宽夫 《诗话》云:‘ 秦 汉 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侧皆通用。’” 清 卢文弨 钟山札记·字义不随音区别:“未别四声以前,古人为诗亦无平侧之分。”
分類:平仄
《漢語大詞典》:宫商
(1).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毛诗序》“声成文” 汉 郑玄 笺:“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下:“我情与君,亦犹形影宫商之不离也。”《老残游记》第十回:“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一。”
(2).泛指音乐、乐曲。《韩诗外传》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孟浩然 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清 龚自珍 《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赋诗书诸老辈赠诗册子尾》诗:“曲终却是琵琶声,一代宫商创生面。”
(3).泛指音律。《敦煌曲子词·内家娇》:“善别宫商,能调丝竹,歌令尖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首引》:“词曲 元 人称独步,到今户叶宫商。”
(4).可借指诗律中的平仄和声韵中的四声。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昔 曹 刘 殆文章之圣, 陆 谢 为体贰之才,鋭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
《漢語大詞典》:格律
(1).法律条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 元 偷格律,苦教短 李 伏歌行。”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李邯郸公 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 杜 所独擅。”
(3).指格律诗。 宋 梅尧臣 《依韵答吴安勗太祝》:“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 西京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东山李白:“时 太白 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4).指曲谱。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未知此女几时得偶素愿,因成《商调·醋葫芦》小令十篇……奉劳歌伴,先听格律,后听芜词。”
(5).法度、规格。 唐 窦冀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作文须题外之意:“文章须要於题外立意,不可以寻常格律自窘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擢 麻知几 为策论魁。”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
(6).格调、气韵。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钱国养:“ 钱国养 , 开元 中善写貌,海内推服。 竇 云: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上:“ 郭乾暉 将军, 北海 人,工画鷙鸟,杂禽、疎篁、槁木,格律老劲,功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漢語大詞典》:平仄
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漢語大詞典》:韵律(韻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漢語大詞典》:绛都春(絳都春)
(1).词调名。有平仄两体。平韵九十八字,始见于 宋 陈允平 《日湖渔唱》。仄韵一百字,始见于 宋 吴文英 《梦窗词》。见 清 万树 词律卷十六。
(2).曲牌名。 明 汤显祖 《南柯梦》、 清 李渔 《奈何天》均有此曲。
《漢語大詞典》:打油诗(打油詩)
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 唐 代 张打油 所创。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打油诗》:“按打油诗始见于南部新书,其无关於人之名节者,原未尝不可以为游戯。” 胡适 《读沈尹默的旧诗词》:“我常说那些转弯子的感事诗,与我们平常做的打油诗有同样的性质。”
《漢語大詞典》:拗句
(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2).见“ 拗句格 ”。
《漢語大詞典》:拗句格
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拗句格:“《禁臠》云:‘ 鲁直 有换字对句法,如曰“只今满座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体,自 鲁直 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出 老杜 ,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缀桃花舒小红”者是也。今俗语谓之拗句格。’僕谓此体非出 老杜 ,与 杜 同时如 王摩詰 亦多是句,如云‘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曰‘劝君更尽一桮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疑亦久矣。 张説 诗曰:‘山接夏空险,臺留春日迟’,此亦拗句格也。” 宋 吴可 藏海诗话:“ 苏州 常熟县 破头山 有 唐 常建 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禪房花木深’。”参见“ 拗体诗 ”。
《漢語大詞典》:失黏
亦作“ 失粘 ”。
(1).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沈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啟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 俞樾 《茶香室续钞·经史释音有首释末释之别》引 清 王士祯 居易录:“ 徐凤 少监代嗣王谢赐玉带表,用礼记孚、尹二字,以尹为平声,乃用第二音,有司谓其失粘。”
(2).凡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
(3).泛指诗句平仄失调。亦称“ 失严 ”。 杜甫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诗 清 仇兆鳌 注:“ 刘逴 曰:‘律诗自有定体,不可失粘……’ 刘氏 作失粘,谓上下二句平仄不相粘合。 陶开虞 作失严,谓声谓平仄失其谨严也。”
《漢語大詞典》:耍孩儿(耍孩兒)
(1).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 明 人选辑《玉谷调簧》中收二十馀首。
(2).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 山西 北部和 内蒙古 一带。
《漢語大詞典》:切对(切對)
(1).恰切应对。 汉 徐干 中论·务本:“夫详於小事而察於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謡之和,目视乎琱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体騖乎俯仰折旋之容。”
(2).指诗律上的平仄声调严格相对。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至如 曹 刘 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驾终存。”
《漢語大詞典》:浮切
浮声与切响。即声音的平仄。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应物:“诗律自 沉 宋 之下,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婉谐,属对藻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参见“ 浮声切响 ”。
分類:声音平仄
《漢語大詞典》:浮声切响(浮聲切響)
指音韵的轻、重声。一说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宋书·谢灵运传:“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二:“ 曾 ( 曾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尔。’李( 李虚己 )初未悟。后得 沈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有切嚮’,遂精於格律。” 刘师培 文说:“及 齐 梁 之间,文士辈出,盛解音律,始制四声……又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律吕各适物宜,低昂奚容舛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偶语之中,轻重悉异。”
《漢語大詞典》:调迭
谓创作诗歌时谋篇布局协调平仄等。
《漢語大詞典》:调叠(調疊)
谓创作诗歌时谋篇布局协调平仄等。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惟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
《漢語大詞典》:仄韵诗(仄韻詩)
指韵脚用仄声字的旧体诗。古体诗不限平仄韵,故仄韵诗较多;近体诗用仄韵者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