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公报(公報)  拼音:gōng bào
1.政府机关专为刊登法令法规或其他事项所发行的定期刊物。
2.国际会议结束后,对外发布的公开声明,说明会中讨论的结果。
《漢語大詞典》:随着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所依赖的条件。例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必将带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漢語大詞典》:告类(告類)
祭告上天之礼。特指为皇帝即位或立皇太子等特殊重大事件而举行的非常之祭。汉书·陈汤传:“荐功宗庙,告类上帝。”晋书·愍帝纪:“奉 秦王 为皇太子,登坛告类,建宗庙社稷。”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告类,或摄,或即位,祭天之礼。 舜 之摄也,肆类於上帝。 孔安国 註曰:类谓摄位事类,遂以摄告天及五帝, 汤 黜 夏 命,昭告于上天神后,皆其事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然犹告类上帝,荐功清庙。” 宋 叶适 《梁父吟》:“ 泰山 之椒既风雨又艰险兮,乃登封以告类。”
《國語辭典》:史诗(史詩)  拼音:shǐ shī
以叙述历史或当代人物事件为内容的诗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西洋荷马的〈伊利亚德〉、〈奥德赛〉等,均属此类体裁。也称为「叙事诗」。
《漢語大詞典》:法难(法難)
佛教徒指毁灭佛法的事件。 中国 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法难”。即 北魏 太武帝 、 北周 武帝 、 唐武宗 和 后周 世宗 的毁灭佛法事件。史称“三武一宗”。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 北朝 道教势力由 寇天师 而光大,遂有 太武 世之法难。”
《國語辭典》:疑案  拼音:yí àn
證据不充分,一时无法判决的案件。泛指不明的情况、事件。
《國語辭典》:尾巴  拼音:wěi bā
1.动物或物体末梢突出的部分。如:「飞机尾巴」、「狗尾巴」。
2.比喻尾随附和的人。如:「一个政党要有独立的政纲,不能做人的尾巴。」
3.事情未了结的部分。如:「留个小尾巴,迟迟未了结。」
《漢語大詞典》:那的
犹哪里。表示反问。 元 张养浩 《朱履曲》:“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喫些筵席。”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见如今惜花人病损,俺娘和茶客钱亲。却教我嫩橙初破酒微温。那的是眷姻?”
(1).那里。指处所。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二折:“ 汉 萧何 忒下的,救他出井底,倒将他斩讫,那的也须放着傍州例。”《七国春秋平话》卷中:“﹝ 齐王 ﹞行至天晚,问人,那的是 满城县 普田村 。”
(2).犹那个。指事件。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耳边休採那等閒食,那的是最容易剜眼睛嫌的。”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自新正为始,得了六日宣限,那的是老夫有福处。”
《国语辞典》:新话(新话)  拼音:xīn huà
曲艺上指宋代说话艺人讲述本朝事件的说话。
《國語辭典》:定案  拼音:dìng àn
1.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确定。如:「这件事最好及早定案,以免夜长梦多。」
2.对案件、方案等所做的最后决定。如:「这件事既然成了定案,就毋须再做争辩了!」
《国语辞典》:不知情  拼音:bù zhī qíng
1.不知道事件的内情。如:「这件事我一点都不知情。」
2.不懂得报答应该感谢的情义。如:「我帮他这么大的忙,他居然不知情。」
《國語辭典》:诉状(訴狀)  拼音:sù zhuàng
当事人于诉讼程序中,依法向法院提出之各类书状。
《國語辭典》:后景(後景)  拼音:hòu jǐng
1.各种画面上衬托主体的景物。
2.指戏剧舞台上后墙的布景。
3.影响人、事、物发展的历史或现实环境。如:「这是一部以对日抗战为后景的爱情小说。」
《漢語大詞典》:交议(交議)
上级机关将有关事件交下级机关议处。《人民日报》1957.10.29:“国家监察机关对于上级行政机关交议的奖励和纪律处分案件,应该负责审议,并且提出具体意见,报请上级行政机关决定。”
《國語辭典》:火警  拼音:huǒ jǐng
1.发生火灾的警讯。如:「每栋大楼应有火警装置。」
2.火灾。如:「火警现场,浓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