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折服  拼音:zhé fú
1.说服,使他人屈服。《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
2.佩服、信服。如:「他毫无私心的奉献,令人大为折服。」清。徐珂《清稗类钞。异禀类。于文襄彊记》:「于曰:『吾以为君所专司,故不复记忆,今奈何?』梁愧无以答。于曰:『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刻馀,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國語辭典》:绝倒(絕倒)  拼音:jué dǎo
1.佩服倾倒。《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琅琊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
2.大笑而倾倒。唐。皇甫氏《京都儒士》:「众大笑绝倒,扶持而归。」《聊斋志异。卷四。狐谐》:「四座无不绝倒。」
3.恸极而昏倒。《隋书。卷七一。诚节传。陈孝意传》:「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
4.倒地而死。《宋史。卷四一二。王登传》:「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
5.忧愁过甚而跌倒。金。赵秉文 杂拟诗一一首之九:「不敢上谯楼,唯恐愁绝倒。」
《漢語大詞典》:摘伏
犹折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 张伯玉 守 河阳 ,作《六经阁记》,先託游士及在职者各为之,凡七八本,既毕,并会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纸书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经阁 ,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时 曾子固 亦预坐,惊起摘伏。”参见“ 折服 ”。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时然临下邑,摘伏信如神。”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蒞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
《國語辭典》:折服  拼音:zhé fú
1.说服,使他人屈服。《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
2.佩服、信服。如:「他毫无私心的奉献,令人大为折服。」清。徐珂《清稗类钞。异禀类。于文襄彊记》:「于曰:『吾以为君所专司,故不复记忆,今奈何?』梁愧无以答。于曰:『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刻馀,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國語辭典》:屈服  拼音:qū fú
1.曲折起伏。《庄子。大宗师》:「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2.低头服输。《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宋均》:「彊者为雄,弱即屈服。」也作「屈伏」。
《漢語大詞典》:厌伏(厭伏)
(1).倾倒伏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 周子文 ﹞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鏑向 子文 , 子文 便失魂厌伏。”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 ,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
(3).折服。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猾胡闻风已厌伏,聚听大议羞乱常,愿如故约不敢妄,脱甲争献寳玉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4).用巫术镇伏邪祟。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
《漢語大詞典》:折倒
翻倒;推翻。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硬拷》:“忒做作、前辈们性重,敢折倒你丈人峯?”
分類:翻倒推翻
《國語辭典》:帖伏  拼音:tiē fú
1.服贴。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句践归国外传》:「臣闻击鸟之动,故前俯伏;猛兽将击,必饵毛帖伏。」
2.顺从、折服。宋。薛季宣〈跋蜡虎图〉诗:「请君悬之政事堂,坐令帖伏犬与羊。」宋。曾巩〈程嗣恭祖无颇程博文开封府推官制〉:「慈惠足以煦养茕弱,刚严足以帖伏奸强。」
《漢語大詞典》:慹服
畏服;折服。汉书·朱博传:“ 博 治郡,常令属县各用其豪桀以为大吏,文武从宜……以是豪强慹服。”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假令集时祇用一种文字,何缘读成讹别。纵令诵者是异方人,闻 阿难 訶止已,亦应慹服。”
分類:畏服折服
《漢語大詞典》:挫服
折服。西京杂记卷二:“邑人有言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分類:折服
《漢語大詞典》:低首
(1).低头。恭顺貌。史记·平準书:“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
(2).低头。羞愧貌。 明 张萱 疑耀·三十六奉朝请:“ 陶宏景 与从兄书:仕宦四十左右,作尚书郎……余今将五十矣,始作尚书郎,仰望古人,殊为低首。”
(3).低头。折服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十:“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 李 、 杜 復生,必为低首者。”
(4).低头。亦指佩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漢語大詞典》:折首
(1).斩首。易·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孔颖达 疏:“断罪人之首。”宋书·袁豹传:“ 桓谦 折首, 譙福 鸟逝。”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奋少击多,排山压卵,魁渠折首,支党束身。”
(2).犹俯首。喻折服或投降。 唐 韩翃 《送王诞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诗:“ 渤海 名王曾折首, 汉 家诸将尽倾心。”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一:“从此便不能不折首请降,一转而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爪牙了。”
《國語辭典》:理屈  拼音:lǐ qū
道理上有所亏欠。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九。栏街虎》:「会其人以讼事至廷,诘问理屈,遂杖之,数至八而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姑妄听之二》:「意其魂即栖是室,故欲驱奴子出,一经斥责,自知理屈而止欤!」
《漢語大詞典》:理折
道理令人折服。 元 刘将孙 《登仕郎赣州路同知萧公行状》:“坐客诵言,辞鎸理折。”
分類:道理折服
《國語辭典》:征服  拼音:zhēng fú
战胜、使屈服。《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猜没有别的,去年老人家在贵州征服了一洞苗子,一定是这个表题。」
《漢語大詞典》:沮折
(1).沮丧屈从。新唐书·姚崇传:“ 燕钦融 、 韦月将 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愿羣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
(2).阻挠折服。 宋 陆游 《答刘主簿书》:“不幸三二十年来,士自为畦畛甚狭,己所未知者,輒訕薄之,以为不足学,排仰沮折,惟恐不力。”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冯恩》:“时 汪 御史大夫 鋐 ,愎而险,能窥伺上旨,沮折其属,又阿諛时相,数更职守自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