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受降
(1).接受敌人投降。后汉书·朱祐传:“大司马 吴汉 劾奏 祐 废詔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群盗散,闕下受降频。”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岂比夸受降,甲齐 熊耳 积。”
(2).见“ 受降城 ”。
(3).投降。《水浒传》第七九回:“ 存保 大叫:‘泼贼,你走那里去!快下马来受降,饶你命!’”
《漢語大詞典》:受降城
城名。 汉 唐 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 汉 故城在今 内蒙古 乌拉特旗 北; 唐 筑有三城,中城在 朔州 ,西城在 灵州 ,东城在 胜州 。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贰师将军 广利 西伐 大宛 ,而令因杅将军 敖 筑 受降城 。”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 迴乐峰 前沙似雪, 受降城 外月如霜。”新唐书·张仁愿传:“时 默啜 悉兵西击 突骑施 , 仁愿 请乘虚取漠南地,於 河 北筑三 受降城 ,絶虏南寇路。” 明 敖英 《塞上曲》:“ 受降城 上月,暮色隐悲笳。”亦省作“ 受降 ”。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岂直 受降 可筑, 涉安 启土而已哉!” 宋 黄庭坚 《奉答谢松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世方尊两耳,未敢筑 受降 。”
《漢語大詞典》:归降(歸降)
投降。后汉书·朱浮传:“吾策其( 赤眉 )无穀必东,果来归降。” 唐 温庭筠 《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诗:“从来共情战,今日欲归降。”《水浒传》第十七回:“寺前寺后五六百小嘍囉,并几个小头目,惊吓的獃了,只得都来归降投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如果四镇无守, 吐蕃 一定得西域,住在西域南方的群 羌 ,势必被迫归降。”
分類:投降归降
《漢語大詞典》:生降
投降。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李陵 既生降,隤其家声。” 清 顾炎武 《塞下曲》之二:“一从都尉生降去,夜夜魂随塞雁芦。”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若其以百战之烬,生降之虏,寄仇讎之号令,驱乡党之儔匹,一有扰动, 西楚 废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
分類:投降
《漢語大詞典》:纳降(納降)
(1).接受投降。后汉书·皇甫规传:“兵势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高可以涤患,下可以纳降。”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酋帅 吐迷度 率众款塞, 太宗 幸 灵武 纳降。”
(2).投降。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 章邯 击杀 市 ,遂围 临济 。 魏王咎 伪使其人纳降而自东。”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城中诸将官,纷纷自往纳降。”《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分類:接受投降
《漢語大詞典》:出降
投降;归顺。后汉书·岑彭传:“﹝ 朱鮪 ﹞乃面缚,与 彭 俱诣 河阳 。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復令 彭 夜送 鮪 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 鮪 为平狄将军,封 扶沟侯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钟会 攻围 汉 乐 二城,遣别将进攻 关口 , 蒋舒 开城出降, 傅僉 格鬭而死。”新唐书·东夷传·高丽:“明年正月, 勣 引道次 新城 ……城人缚戍酋出降。” 清 蒋良骐 东华录卷二:“ 明 副将标下官 李丰 率兵薙髮出降。”
(1).帝王之女出嫁。因帝王位处至尊,故称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太和公主 出降 回鶻 ,上御 通化门 送之,百僚立班于 章敬寺 门外。”旧唐书·方伎传·一行:“ 开元 十年, 永穆公主 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 太平公主 故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
(2).指宫女出嫁。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下:“ 魏武帝 宫人有 卢女 者,故将军 阴淑 之妹。七岁入 汉 宫……至 魏明帝 崩,出降为 尹更生 妻。”
《漢語大詞典》:向顺(嚮順)
(1).顺遂,顺从。列子·黄帝:“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
(2).谓好的趋向。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好人家知个远近,覷个向顺。”
(3).归顺;投降。明史·广西土司传一:“﹝诸蛮﹞及闻招抚,诈为向顺,仍肆劫掠,是以兵连祸结无寧岁。”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留守兵士均纷纷向顺,各手缠白布,齐集 楚王台 待命。”
(4).偏向;偏袒。 元 关汉卿 《蝴蝶梦》楔子:“他只敬衣衫不敬人,我言语从来无向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这廝乔议论,有向顺。”
犹归顺。 宋 范仲淹 《资政殿大学士忠献范公墓志铭》:“会 环原州 属 羌 叛起,大为边患。遣公安抚,乃见酋长,諭以恩威,即时嚮顺。”
《漢語大詞典》:投顺(投順)
(1).投合,一致。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一折:“都只为我情你意相投顺,姻缘自把佳期问。”
(2).投降;归顺。《三国演义》第二回:“ 硕 所领禁军,尽皆投顺。” 郭孝成 《浙江光复记》:“时则防营亦投顺归附,并派支队,分据 大清 银行及藩运各库。”
《漢語大詞典》:解甲
(1).脱下战衣。指军事行动间歇期间的休息。吴子·料敌:“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纪上·武帝:“帝驰还 石头 ,斩 徐赤特 。解甲久之,乃出阵於 高塘 。”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郭晞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譁者死。’”《水浒传》第八六回:“ 宋江 、 卢俊义 同 吴用 、 公孙胜 并马回寨,将息三军,解甲暂歇。”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荷戈不解甲,挽粟仍飞芻。”
(2).指武将辞免官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於是解甲归宗,释兵返族。”
(3).放下武器,投降。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寧无一箇是男儿?”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胡公 ( 胡深 )受 石抹公 国士之遇,既解甲内附,而又献谋以取 处州 。”
(4).指草木种籽开裂生芽。语出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汉 扬雄 《太玄·释》:“阳气和震,圜煦释物,咸税其枯,而解其甲。” 范望 注:“阳气温暖,万物咸税枯解甲,而生於太阳之中也。”
《漢語大詞典》:倒戈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2).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3).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4).倒持武器。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漢語大詞典》:倒置干戈
见“ 倒载干戈 ”。
《漢語大詞典》:倒持泰阿
亦作“ 倒持太阿 ”。 倒持宝剑,将剑把交给别人。比喻轻率地授人权柄,自己反受其害。汉书·梅福传:“至 秦 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 汉 敺除,倒持泰阿,授 楚 其柄。” 颜师古 注:“泰阿,剑名, 欧冶 所铸也。言 秦 无道,令 陈涉 、 项羽 乘间而发,譬倒持剑而以把授与人也。”旧唐书·陈夷行传:“自三数年来,姦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鐏柄。”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况今驻 华 各使,惟利是视,又值修约之际,蹈瑕伺间,诡谋百出,不豫为之防,是倒持太阿以授之也。” 宋 王安石 《兼并》:“姦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明史·王用汲传:“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寄之於人,不谓之旁落,则谓之倒持。”
《漢語大詞典》:降旗
(1).倒下旌旗,以示投降。汉书·燕剌王刘旦传:“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帅,降旗奔师。”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昆邪王 偃其旗鼓而来降也。”亦谓使偃旗投诚。 汉 扬雄 《长杨赋》:“横鉅海,漂 昆仑 。提劒而叱之,所过麾城摲邑,下将降旗。”
(2).把旗子降下。
表示投降的旗帜。 唐 李商隐 《咏史》:“ 北湖 南埭 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寧无一箇是男儿!” 宋 陈师道 《赠赵奉议》诗:“未须坚百战,当即建降旗。”
《漢語大詞典》:屈膝
(1).下跪。《淮南子·氾论训》:“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礼也。”
(2).引申为投降、屈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交臂受事,屈膝请和。” 明 宋濂 《元故湖州路德清县尹陈府君墓铭》:“伪帅不觉屈膝,城遂来归。”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学者’屈膝于银子面前之丑态,真是好看,然而难受。”
(3).护膝。《水浒传》第四五回:“﹝ 海闍黎 ﹞被 石秀 都剥了衣裳,赤条条不著一丝,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
(4).即屈戌。门窗、橱柜和屏风上的环纽、搭扣。 北周 庾信 《灯赋》:“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 唐 李贺 《宫娃歌》:“啼蛄弔月钩阑下,屈膝铜舖锁 阿甄 。” 明 周祈 名义考·物部:“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参见“ 屈戌 ”。
《漢語大詞典》:屈戌
门窗、屏风、橱柜等的环纽、搭扣。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凝走弄香奩,拔脱金屈戌。”戌,一本作“ 戍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屈戌:“今人家窗户设铰具,或铁或铜,名曰环纽,即古金铺之遗意,北方谓之屈戌,其称甚古。”
《漢語大詞典》:降城
(1).征服、攻克城邑。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
(2).投降归附的地方。梁书·元帝纪:“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无警,降城三筑,质馆两开。”
《漢語大詞典》:降幡
亦作“ 降幡 ”。 表示投降的旗帜。 唐 刘禹锡 《三阁辞》之三:“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降旛早竖闔城全,赢得 杭 民称佛子。” 吕志伊 《读史感赋》:“降旛纵出 石城 隈,霸气西南尚未衰。”
分類:投降旗帜
《漢語大詞典》:授首
谓投降或被杀。战国策·秦策四:“ 秦 楚 合而为一,以临 韩 , 韩 必授首。” 鲍彪 注:“言其服而请诛。”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先主 命 黄忠 乘高鼓譟攻之,大破 渊 军, 渊 等授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曾未浹辰,独夫授首。” 明杨柔胜《玉环记·李晟招贤》:“龙蟠虎踞,敢当锋决个输赢,管叛亡授首,肯教中国諉蛮夷!” 陈毅 《渡黄河作歌》:“国贼授首看日近,狗党狐羣失依据。”
分類:投降
《漢語大詞典》:受降城
城名。 汉 唐 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 汉 故城在今 内蒙古 乌拉特旗 北; 唐 筑有三城,中城在 朔州 ,西城在 灵州 ,东城在 胜州 。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贰师将军 广利 西伐 大宛 ,而令因杅将军 敖 筑 受降城 。”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 迴乐峰 前沙似雪, 受降城 外月如霜。”新唐书·张仁愿传:“时 默啜 悉兵西击 突骑施 , 仁愿 请乘虚取漠南地,於 河 北筑三 受降城 ,絶虏南寇路。” 明 敖英 《塞上曲》:“ 受降城 上月,暮色隐悲笳。”亦省作“ 受降 ”。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岂直 受降 可筑, 涉安 启土而已哉!” 宋 黄庭坚 《奉答谢松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世方尊两耳,未敢筑 受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