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从公(從公)  拼音:cóng gōng
治理公务。如:「枵腹从公」、「夙夜从公」。唐。马戴 冬日寄洛阳中杨少尹诗:「年长从公懒,天寒入府迟。」
《漢語大詞典》:清天
清澈的天空
清官(常指旧中国能秉公行事的执法官)
《漢語大詞典》:义断(義斷)
秉公断事。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
分類:秉公断事
《國語辭典》:公断(公斷)  拼音:gōng duàn
1.秉公判断。《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
2.公家判断。如:「公事公断」。
《漢語大詞典》:执正(執正)
(1).主持公道。《淮南子·主术训》:“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準高下。”南史·王镇之传:“后为御史中丞,执正不挠,百僚惮之。”
(2).谓驳正,纠正。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上:“臣下懦弱,莫敢执正 夏侯 之议。”隋书·骨仪传:“时刑部尚书 卫玄 兼领 京兆 内史,颇行诡道,輒为 仪 所执正。”
(3).谓秉公处治。新唐书·张镒传:“遂执正其罪, 纵 得流, 鎰 贬 抚州 司户参军。”明史·唐龙传:“吏坐狱不穷竟去者数十人, 龙 独执正 东山 罪。”
《漢語大詞典》:肯正
秉公持正。史记·汲郑列传:“御史大夫 张汤 智足以拒諫,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分類:秉公持正
《漢語大詞典》:以义断恩(以義斷恩)
用大义割断私恩。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晋书·刘毅传》:“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虚饰名誉,相为好丑。虽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
《漢語大詞典》: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明 张居正 《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僕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附论一:“这从社会方面说来,便是废去私有制度而一秉大公了。”亦作“ 一秉至公 ”。《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 平中丞 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国语辞典》:开明专制(开明专制)  拼音:kāi míng zhuān zhì
大权虽总揽于元首一人,但能开诚秉公,依人民的意思而为,使政法清明的政治制度。
《国语辞典》:公断人(公断人)  拼音:gōng duàn rén
对于私人彼此争议时,居间秉公判断的人。
《国语辞典》:不徇颜面(不徇颜面)  拼音:bù xún yán miàn
一切事情秉公处理,不讲私情。形容处事大公无私。《通俗编。政治引元史。相威传》:「世祖谕曰:『朕知卿不徇颜面。』」
《漢語大詞典》:吃人家嘴软(吃人家嘴軟)
比喻得了别人好处,就不能秉公办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就是照应,也不应该收他东西呀,吃人家嘴软,反倒不好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