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至治  拼音:zhì zhì
1.至善至美的政治。《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
2.元朝英宗的年号(西元1321~1323)。
《漢語大詞典》:至平
(1).旧指贤君在位,公道大行,人尽其力的治世。荀子·荣辱:“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君道:“故藉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汉书·元帝纪》:“五帝三王,任贤使能,以登至平。”
(2).极其公平;极其清平。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夫当 仁宗 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漢語大詞典》:聚沙
亦作“ 聚砂 ”。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积小善为大行。后亦指年幼慕道,学佛论道。 唐 于志宁 《〈大唐西域记〉序》:“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唐 李俨 《〈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饰綵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 五代 齐己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诗:“长忆旧山日,与君共聚沙。”
《漢語大詞典》:化平
谓教化大行,社会安定。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 苍 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 唐 杨炯 《老人星赋》:“见则化平主昌,明则天下多士。”
《漢語大詞典》:到彼岸
梵语“波罗蜜多”的义译。佛教谓修大行而超脱生死,到达涅槃之境界为“到彼岸”。《维摩经·佛国品》:“稽首已到於彼岸。”
《国语辞典》:虎渡江  拼音:hǔ dù jiāng
汉宋均、刘昆为政有方,仁化大行,使境内恶虎皆渡江而去,不再害人。见《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刘昆传》。后比喻地方官政绩卓著,没有灾祸、灾难。
《漢語大詞典》:迁蝗(遷蝗)
后汉书·卓茂传:“﹝ 卓茂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平帝 时,天下大蝗, 河 南二十餘县皆被其灾,独不入 密县 界。”后以“迁蝗”谓政治清明,教化大行。 唐 邵混之 《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 童恢 责兽, 卓茂 迁蝗。”
《國語辭典》:文修武偃  拼音:wén xiū wǔ yǎn
文治已施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升平无事。唐。王起〈鼋晁为梁赋〉:「我皇仁洽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也作「武偃文修」。
《国语辞典》:听證制度(听證制度)  拼音:tīng zhèng zhì dù
在法院裁判、国会立法,或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拟订政策、处理争议或采取重大行政处分时,给予利害关系人或其他有关之专家学者及公共团体,以书面或口头陈述意见或提供资料之机会,以备政府参择采證,维持民主效能与公正之措施。此制度源于英、美,民国七十三年底,台北市议会首先在我国采行此制度。
《漢語大詞典》:眇因
佛教语。妙因。谓绝妙的行因,菩萨的大行。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爰逮古德,咸任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