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知政
(1).为政。谓主持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 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国语·周语中:“若是而知 晋国 之政, 楚 越 必朝。” 韦昭 注:“知政,谓为政也。”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
(2).明察政事。礼记·乐记:“审乐以知政。” 郑玄 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漢語大詞典》:为政(爲政)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漢語大詞典》:上清
(1).上天;天空。汉书·扬雄传下“不能撠胶葛” 唐 颜师古 注:“胶葛,上清之气也。” 唐 齐己 《贺雪》诗:“上清凝结下乾坤,为瑞为祥表致君。”
(2).道家所称的三清境之一。云笈七籤卷三:“其三清境者, 玉清 、 上清 、 太清 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 清微天 、 禹餘天 、 大赤天 是也…… 灵宝君 治在 上清境 ,即 禹餘天 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兰公 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髮白反黑,少者辟穀无飢,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昇上清也。”
(3).用以指道观或道长。 唐 白居易 《酬赠李炼师见招》诗:“几年司諫直 承明 ,今日求真礼上清。” 明 朱权 《荆钗记·荐亡》:“特朝拜上清,仗此名香表志诚,亡妻滞水滨,愿神魂得上升。”
(4). 唐 柳珵 《上清传》云,丞相 窦参 为政敌所诬,自知将败,嘱其婢 上清 入宫为婢,为之辩白, 上清 后果入宫,向 德宗 辩其诬。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引《异闻集》。后因以“上清”称婢。通雅·称谓:“婢亦谓之上清。 柳珵 《上清传》, 温公 《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漢語大詞典》:宝鼎(寶鼎)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大盂鼎》:“ 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漢語大詞典》:清静
(1).指天气晴朗宁静。史记·龟策列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汉书·宣帝纪:“东济 大河 ,天气清静,神鱼舞 河 。”隋书·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2).指心性纯正恬静。吕氏春秋·审分:“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 汉 刘向 列女传·弃母姜嫄:“ 姜嫄 之性,清静专一。”北史·苏绰传:“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 宋 范仲淹 《与唐处士书》:“清静和平,性与琴合。”
(3).不烦扰。多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史记·曹相国世家:“ 盖公 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章炳麟 《论式》:“道家独主清静。”
(4).安静,不嘈杂。 汉 王褒 《洞箫赋》:“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之十九:“可因今清静,尽定昔日文。”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怪洋三则:“衙门壮丽,但觉清静,而无一人。” 赵树理 《三里湾·有没有面》:“扭在一块儿生气,哪如分开清静一点?”
(5).犹安定,太平。汉书·杜周传:“ 延年 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赵充国马援:“ 羌 来和亲,于是 陇右 清静。” 巴金 《秋》三九:“外州县不清静,没有人敢买米。”
《漢語大詞典》:官吏
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 二世 乃遵用 赵高 ,申法令。乃阴与 赵高 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於庭。”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蠹鱼:“字汝曰蠹汝不耻,真同官吏剧贪侵。”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 寻邬 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
《漢語大詞典》:端拱
(1).正身拱手。指恭敬有礼,庄重不苟。庄子·山木:“﹝ 孔子 ﹞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晋书·隐逸传·张忠:“冬则緼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南史·王球传:“ 王弘 兄弟贵动朝廷, 球 终日端拱,未尝相往来。” 清 刘大櫆 《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每垂髫自内庭徐徐行至学舍,北向端拱立,长揖乃就坐。”
(2).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魏书·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唐 欧阳詹 《珍祥论》:“即虐如 秦皇 ,虽车辙遍于宇内,不如 太宗 端拱於堂上也。” 唐 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以端拱之尊比义,取产泽之灵合符。”
(3).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晋书·阮孚传:“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漢語大詞典》:治行
(1).为政的成绩。亦指为政有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程公 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良吏平反冤狱:“ 胡文忠公 抚 鄂 时,尝明保 东湖 县令 张建基 之治行。”
(2).施政的措施。汉书·薛宣传:“吏民言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
(3).整理行装。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 卒。 参 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汉书·郑当时传:“使视决 河 ,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 郑庄 行,千里不齎粮,治行者何也?’” 宋 秦醇 《谭意哥传》:“后二年, 张 调官,復来见。 意 乃治行,饯之郊外。”
《漢語大詞典》:政府
唐 宋 时称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为政府。后泛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二年:“前 凤翔 节度使 石雄 诣政府自陈 黑山 、 乌岭 之功,求一镇以终老。” 胡三省 注:“政府,即谓政事堂。”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相公时在政府,实拔异之,使某由此有闻於世,虽尝奉啟陈谢,而不敢敍道其感戴之私。”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刘文正公之直:“然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窶者可也。”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且可以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
《漢語大詞典》:吏道
(1).作官的道路。 汉 桓宽 盐铁论·除狭:“今吏道壅而不选,富者以财贾官,勇者以死射功。”汉书·食货志下:“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錮免减罪……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2).为政之道。旧唐书·姚崇传:“ 崇 独当重任,明於吏道,断割不滞。” 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公尝决疑狱, 徐公 谢曰:‘始徒谓君儒者,乃精吏道如是邪!’”《水浒传》第十八回:“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
分類:为政道路
《漢語大詞典》:问政(問政)
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礼记·中庸:“ 哀公 问政,子曰:‘ 文 武 之政,布在方策。’”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一:“来謁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 九疑山 。”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词:“政暇论文,文餘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漢語大詞典》:政理
(1).谓为政之道。鬼谷子·本经阴符:“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故当时政理清明,风俗淳厚。”
(2).谓有卓越的政绩。后汉书·张衡传:“ 衡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姦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萧 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 城父 、 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3).政治。管子·重令:“兵虽彊,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理’下文作‘治’,此作‘理’者, 唐 人避讳,而后儒未订也。”
《漢語大詞典》:吏才
(1).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崔寔传:“明於政体,吏才有餘;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南齐书·明帝纪:“帝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唐 孙逖 《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诗:“天使出霜臺,行人择吏才。”
《漢語大詞典》:车雨(車雨)
后汉书·郑弘传“迁 淮阳 太守”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车雨”谓为政清明,能致及时之雨。 前蜀 贯休 《别卢使君诗》:“扇风千里泰,车雨九重闻。”
《漢語大詞典》: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